“你真的不用害怕,这是给你的,拿着吧。”
那人低着头,语气不重,听着却像一锤子敲在心上。
我看着他把盒子往我手里塞,心里咯噔一下,手不自觉地抖了起来。
“这不行……这东西不能要……”
话才说出口,我又觉得不对,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
眼前这个男人,脸上是一种沉稳又复杂的表情,像是早就料到我会拒绝,又像是铁了心要让我拿着。
那盒子沉甸甸的,到底藏着什么,我心里也猜了个七七八八,可越猜越慌。
我的手僵在那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事情要从三个月前说起。
我是张秀兰,四川广安人,今年四十二岁。
2015年,我一咬牙,丢下家里的两亩薄田,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去了成都。
家里欠了十几万的债。
丈夫去年病倒了,家里为了治病,东拼西凑,能借的都借了,可还是不够。
两个娃都在读书,花销又大,村里人背后指指点点,说张家这是要垮了。
我听着心里难受,可又没办法。
村里能做的活儿,全靠力气,可我一个女人,哪有男人那股子劲。
年纪又不小了,挣得钱还不够家里添个油盐。
日子过得实在熬不下去了,我只能想着出去打工。
可说实话,像我这样的中年妇女,没学历,没技术,到了城里能干什么?
刚到成都那几天,天都是灰蒙蒙的,一直下着细雨,像是故意在给我添堵。
我拎着一个破布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提着一口气,跑遍了人才市场。
结果跑了一圈,手里的简历还是原封不动的。
工厂嫌我岁数大,餐馆嫌我动作慢,连当保洁的都要学历。
我站在路边,雨丝细细密密地打在脸上,眼泪也悄悄往下掉。
可我没敢哭出声,就怕别人看见,觉得我是个笑话。
后来,还是一个老乡给我指了条路,说家政公司要人,不嫌学历低,也不嫌年纪大。
我听了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跑去面试。
家顺佳家政公司是个小公司,办公室里摆着几张破桌子,墙上贴着几张打印出来的规章制度,字迹都已经模糊了。
经理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姓马,戴着副眼镜,看着倒挺和气。
他说:“你这岁数干保洁可以,不过刚开始工资不高,能接受吗?”
我急忙点头:“工资低没事,只要能干活就行。”
就这样,我进了公司,当了一名保洁阿姨。
可刚开始干这行,真是啥都不懂,连客户家里的扫地机器人都不会用。
那时候,我小心翼翼地干活,生怕弄坏了人家的东西赔不起。
一天清洁下来,手泡在清洁剂里,裂了好几道口子,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可第二天,该干还得干。
慢慢地,客户们开始熟悉我,夸我人实在,干活细致。
虽然钱少,但日子总算有了点盼头。
有一天,马经理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有个客户点名要找个会做饭的阿姨,酬挺高,问我愿不愿意去试试。
我听说酬高,心里动了,可嘴上还是有些迟疑:“马总,我会做饭是会,可也就是家常菜,能行吗?”
马经理在电话那头笑了:“就要家常菜,那人才嘴刁。你去试试,只要做得好,工资翻倍。”
工资翻倍,这四个字我听得心头一震。
家里欠的钱、两个娃的学费,还有丈夫的医药费,全都在脑海里翻滚。
再犹豫下去,真是对不起家里的烂摊子。
第二天,我去了客户家。
那是一栋老式的独院,院子里种了几株桂花树,风一吹,花香扑面而来。
客户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姓赵,腿脚不太利索,但精神头不错。
他一见到我,就笑着说:“小张啊,我这人没啥讲究,就是嘴巴刁点。做饭随便弄,只要让我吃得高兴就行。”
我点点头,心里却直犯嘀咕。
这年头,嘴刁的人多了去了,可肯花高价请人做一顿饭的,还真不多见。
那天,我做了一锅腊肉炒饭。
饭端上桌时,赵老先生闻了一下,眼睛顿时亮了,像个孩子似的。
他吃了一口,又一口,最后连锅底都刮得干干净净。
吃完后,他满意地拍了拍肚子,说:“这味道,跟我记忆里的家乡味一模一样。”
我听了这话,心里酸酸甜甜的。
临走时,他硬塞给我一叠钱,说:“这是你的手艺钱,拿着。”
我不好意思要,可他坚持,我也只能收下。
后来,公司又派我去他家做了几次饭。
每次去,他都特别开心,总是说:“小张啊,你做的饭,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日子。”
日子就这么过着,直到那天,我的生活突然拐了个弯。
那是个下雨天,我刚从赵老先生家出来,拎着一袋剩饭准备回去。
路过一个巷子口,我看到一个男人倒在地上,浑身湿透,像条被遗弃的流浪狗。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过去,把他扶起来,用伞遮住他的头。
他睁开眼,虚弱地看着我,嘴唇哆嗦着说:“能给点吃的吗?”
我把手里的饭递给他,说:“这饭你吃吧,虽然凉了,但还能填饱肚子。”
他接过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完后,他用沙哑的声音说了句:“谢谢。”
我点点头,撑着伞离开了。
谁知道,这件事竟然成了我命运的转折点。
两个月后,公司又派我去赵老先生家做饭。
可这次,我刚进门就发现气氛不对劲。
屋子里多了几个人,一个中年男人笑着迎上来,对我说:“张阿姨,我爸一直念叨你,说你是个好人。”
我愣了一下,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后来才知道,那天我救的流浪汉,竟然是赵老先生的儿子赵明。
他年轻时因为一场家庭纠纷离家出走,后来流浪街头,日子过得很苦。
赵老先生找了他十几年,一直没有消息。
那天,我给赵明的那碗饭,让他想起了家乡的味道。
他鼓起勇气回了家,这才和父亲团聚。
赵明说:“张阿姨,如果没有你,我可能一辈子都回不了家。”
说着,他拿出一个盒子递给我。
我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三根金条。
我吓得赶紧推辞:“这不行,这不行,我只是随手做了一件小事,不能要这么贵重的东西。”
赵明却说:“张阿姨,这不是酬谢,这是感激。。”
我还是不敢收,可赵老先生拉着我的手说:“秀兰啊,这东西你拿着,我只希望你以后能常来家里做饭,咱们一家人吃饭才有家的味道。”
我眼眶一热,点了点头。
。
。
这事过去好多年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像一场梦。
谁能想到,一碗腊肉炒饭,竟然能换来一家人的团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