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口价”黄金饰品因克重不透明、单价虚高成为舆论焦点。消费者投诉称,购买时商家刻意隐瞒克重,导致黄金实际单价远超市场价,甚至高达每克1500元以上。这一现象背后,既折射出黄金珠宝行业的利润焦虑,也暴露出消费信息不对等的深层矛盾。
“一口价”黄金:从设计溢价到“糊涂账”
“一口价”黄金以工艺设计为卖点,定价不按克重,而是按件标价。例如,周大福1.09克故宫系列吊坠售价2380元,折算单价达2183元/克,远超同期金价。商家声称这类产品工艺复杂、设计独特,但消费者发现,其定价核心仍与克重强相关,且溢价空间极大。据行业数据显示,部分品牌“一口价”黄金毛利率高达40%,远超传统克重黄金的20%-30%,成为拉动利润的“现金牛”。
然而,问题在于克重信息的不透明。消费者孙女士的男友购买1706元的吊坠后,才发现仅含1.04克黄金;何女士的4196元戒指实际仅3.2克。部分商家甚至将克重标签钉在隐蔽处,需购买后才能查看。这种操作被质疑为“诱导消费”,消费者在不知情下为高溢价买单。
行业困局:利润驱动下的畸形生态
黄金珠宝行业近年来面临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的压力,传统“按克卖金”模式利润微薄。因此,品牌纷纷转向“一口价”模式,通过轻量化设计和IP联名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抬高溢价。例如,老铺黄金凭借“一口价”策略,2024年净利润增长超200%。
但这一模式逐渐偏离初衷。部分商家将小克重产品定为“一口价”,甚至将普通工艺产品混入高价柜台,利用消费者对黄金保值属性的信任牟利。更隐蔽的是,“一口价”黄金在回收时需按克重折价,溢价部分无法保留,消费者面临“买时高价、卖时贬值”的双重损失。
消费者如何破局?
警惕“话术陷阱”?:商家常以“工艺独特”“换购方便”为说辞,但换购往往限制同类高价产品,且需补差价。消费者需明确需求,若以保值为主,优先选择克重计价产品。
? 主动核实信息:购买前要求查看克重标签,并计算实际单价。若商家拒绝,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
?留存证据维权:多地案例显示,消费者通过投诉可争取部分退款。保留质保单、聊天记录等证据是关键。
行业未来:需平衡创新与透明
“一口价”黄金本是行业升级的产物,但若沦为信息不对等的“收割工具”,将透支消费者信任。监管部门已倡议商家分区陈列商品并明确告知克重,品牌更需自律,将设计价值与透明定价结合。毕竟,黄金不仅是商品,更是承载信任的“硬通货”。
黄金市场的争议,本质是商业利益与消费权益的博弈。消费者需提升辨别力,行业则需回归“真创新”,而非“伪溢价”。只有打破信息黑箱,才能让黄金真正闪耀“诚信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