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俗话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就没有上海人。它们纵横交错,一砖一瓦都记录着上海的点点滴滴,已是海派文化的代名词之一。相对应的,胡同,则是北京等周边地区使用的词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只有弄堂,北京只有胡同。事实并非如此,北京有弄堂,上海也有唯一一条胡同——大胜胡同。
前面的文章我们介绍了德莱蒙德住宅改造后成为老字号品牌馆对外开放,老建筑所在的区域,正是大胜胡同。它位于寸土寸金的静安寺商圈,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城市里的黄金地段。大胜胡同具体位置在华山路229-293号,虽名为胡同,但其实是如假包换的法式新式大型里弄住宅群,建筑风格也与北京胡同截然不同。那么,明明是里弄,为什么偏偏要名叫胡同呢?
原来,这和大胜胡同当时的投资方有关。上海开埠后,各方资本纷纷来此建造房产,大胜胡同的投资方天主教圣母圣心会也是其中之一,计划通过租金收入来维持传教开支。然而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是一个以北方为主要传教区的修会,因此他们按照过往的习惯,将这里也命名为“胡同”,未曾想闹出了个笑话。直到现在,路口的“大胜胡同”四个金色大字,仍在诉说着这片社区的与众不同。
大胜胡同建于1912年至1936年间,建有三层砖木结构住宅116幢,分布于6条弄堂之中,呈行列式排列。建筑风格既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又糅合了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拉毛墙面,窗口、壁炉烟囱、山墙等部位镶拼清水红砖边饰,在上海的新里中已是经典设计。简洁利落的装饰艺术派风格,几十年后依旧符合当下的审美。
根据《老上海百业指南》一书,上世纪40年代大胜胡同一带已十分热闹,华山路临街商铺中就有洗衣店、食品店、木器店、诊所、水果行等。大胜胡同自然也成为当时沪上最高档的社区,所有单元都配备抽水马桶和管道煤气,如此硬件在当时绝对是top级别。当然,里面的租户也非富即贵,吸引了许多知识界、工商界中、上层人士租住,一般老百姓可消费不起。
听胡同里的居民说:“当年要想住进这个胡同,光押金就要交17根金条,每月还要交不菲的房租。”
在大胜胡同居住过的名人里,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物理学家杨振宁及其家人,在他离开家乡上海后,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在1964年前后依旧住在大胜胡同里。后来,杨振宁父亲生病住到了距离大胜胡同500多米外的华山医院,大胜胡同的居民经常看到其母亲端着饭盒,在胡同口叫一辆三轮车,前往医院探病。
大胜胡同与繁忙喧闹的静安寺只有一街之隔,却闹中取静,氛围平和。工作日的上午胡同内几乎看不到居民往来,只有偶尔穿梭的外卖小哥身影,以及默默坐在核酸点等待来人的工作人员。社区内海派风情浓郁,走廊地面的马赛克拼花地砖、光明奶箱、生机勃勃的绿植、伸出阳台的晾衣杆等等元素共同组成了上海特有的生活气息。
近百年来,大胜胡同经历了从老上海高级住宅区到现在普通居住区的历史变迁。它隐身于现代建筑的环抱中,默默掩藏当年的故事,只待有缘人。
地址:华山路229-293号
交通:地铁2/7/14号线静安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