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日,《广州市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复。《规划》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整体谋划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是黄埔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全区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根据《规划》,黄埔区将建设“活力湾顶明珠、创新未来智城”,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区、开放之区、生态之区、文明之区、幸福之区。

高点定位未来黄埔
黄埔区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因创新而强,是展示广州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面向2035年,黄埔区将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传承放眼世界、胸怀四海的开放基因,激发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创新活力,以筑牢“新广州”城市发展脊梁为历史使命,推动黄埔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等领域实现大变化,奏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规划》锚定一个目标愿景、五个发展定位、三项核心功能,描绘了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发展蓝图。
建设“活力湾顶明珠、创新未来智城”,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区、开放之区、生态之区、文明之区、幸福之区,是黄埔区面向2035年的目标愿景。
五个发展定位与三项核心功能立足国家使命、湾区视野、广州担当,凸显了黄埔区在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强化了广州参与更高水平国际竞争的新动能。
《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海丝国际合作先行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东部中心重要承载区”,要求黄埔区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新型国际贸易枢纽”等核心功能,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先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示范标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在“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中走前列、当尖兵,努力打造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开放之窗”“产业之窗”“活力之窗”。

广州市空间结构规划图
发展空间更加优化
《规划》强调要高质量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打造与世界接轨的创新高地,链接国际高端要素。要加强与湾区重大创新平台深度协作,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核心引擎建设。
黄埔区要充分发挥作为广州“两江东进、两洋南拓”战略交汇点的动能优势,贯通东西、链接南北。
向东锻造世界级智造产业带,聚焦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协同增城,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向西串联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构筑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东十公里“黄金岸线”,塑造历史古韵和现代风貌交融的国际滨水区;向南融入广州活力创新轴,打造支撑广州创新智造发展的新脊梁,实现广州科学城与南沙科学城双星辉映;向北激活国家知识中心城创新极核,统筹推动周边城镇全面融入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创新网络。

黄埔区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此外,黄埔区要联动发展拓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与土地资源要素配置。《规划》强调,融湾向洋、产城协调、要素流动,构建“一带、双廊,三城一岛”的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
“一带”提升:建设珠江高质量发展带“黄金岸线”,着力推进广州中心城区与东部中心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一流滨水区。
“双廊”崛起:落实广州活力创新轴建设要求,构建科技创新走廊、产业创新走廊,筑牢广州活力创新轴的北部脊梁,串联创新引领型、知识密集型和产业领军型的综合性产业组团,引导产业链协同发展,加速创新链补齐补强,推动价值链升级升维,推动高质量要素资源快速流动。
“三城一岛”联动: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广州国际生物岛战略互动、空间互联、产业互补,加快形成集约集成、高质量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
产业发展更加强劲
黄埔区科技创新平台集聚成势,创新要素活力迸发,正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迈出坚定步伐,全力支撑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面向2035年,《规划》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前瞻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纳米科技、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发展新优势的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规划》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建设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平台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中心、慧眼大设施工程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协同各类高水平研究机构,助力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宜居城区更具活力
面向2035年,黄埔区要搭建山海连城生态网络,建设三级生态廊道体系,融入区域生态格局。依托主干河流及大型绿色开敞空间,构建珠江黄埔航道风廊、龙头山—帽峰山风廊等通风廊道,让“自然做功”,引风入城。
以十大森林示范建设,推动百片森林连片成林,形成特色森林城市景观,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依托碧道、绿道、登山步道、古驿道、乡村风景道、“连城森邻道”等各类线性设施建设,缝合城市与自然空间“最后一公里”,构建“八山连城”城市浅山森林休闲环,推动建设美好宜居的生态空间。

福和山森林片区
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持续提升城市公园绿量,建设全域公园城市,持续推动人、城、园和谐共生共荣。
面向未来交通场景,《规划》提出以智慧赋能促进交通多式联运的空间协同,完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及运营服务体系,构建低空飞行航线网络,推进智慧交通、未来交通体系建设。
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基本要求,建设人才友好、全龄共享的幸福城市,《规划》提出,建设广州东部公共服务高地,保障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供给,提升设施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来源: 央视网
shicai0515
买黄金在线预约/微信报价
+ 复制
上一篇:中国农行西安鄠邑支行2022年三八妇女节茶艺培训会在凤凰商贸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