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爆火,黄金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2025年春节前后,北京SKP商场的老铺黄金门店前,消费者排队6小时仍一货难求,甚至催生了黄牛代购的灰色产业链。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大福、六福珠宝等传统金店门可罗雀。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最终转化为老铺黄金2024年净利润14亿至15亿元的惊人业绩,同比增长236%至260%。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抢购潮的主力竟是年轻人——30-40岁消费者占比过半,甚至有人为买一条项链请假排队。老铺黄金的股价在上市9个月内暴涨10倍,市值突破800亿港元,成为资本市场的“黄金黑马”。
年轻人疯抢背后的四大真相
古法黄金+文化IP:击中年轻人的“高级感”需求。老铺黄金首创“古法黄金”概念,以哑光质感、手工雕刻工艺与传统吉祥文化结合,如“葫芦”(福禄)、“蝴蝶”(福叠)等设计,既满足年轻人对“低调奢华”的审美追求,又赋予产品文化内涵。与传统金饰的亮面风格不同,其产品被年轻人称为“黄金中的爱马仕”。
稀缺性营销:奢侈品逻辑的胜利。全国仅38家门店(周大福超7000家),且均选址SKP、万象城等高端商场,与卡地亚、梵克雅宝毗邻。门店的稀缺性叠加涨价预期(如2025年2月传涨价30%),制造了“限量抢购”的紧迫感。
性价比错觉:高奢定位下的隐秘优势。尽管老铺黄金克价高达1189元(涨价后),但通过商场满减、黄牛代购(88-92折)等叠加优惠,实际价格低于周大福等品牌的镶钻款。例如,中号金刚杵转动款折后克价1384元,而周大福同类产品克价达2394元。
投资+社交属性:黄金的“新头像”效应年轻人将黄金视为“抗通胀资产+社交货币”。小红书、抖音上,“晒金”成为潮流,老铺黄金的会员客单价高达3.4万元,年消费超5万元的“黄金发烧友”占比12.5%。

高增长下的三大隐忧
黄牛乱象:透支品牌信誉。黄牛通过内部导购囤积热门款,一天流水高达5000万,普通消费者排队数小时却空手而归。商家默许黄牛行为,导致用户体验恶化,长期可能反噬品牌口碑。
产能与质量危机:手工工艺的“双刃剑”。老铺黄金41%的产品依赖外包生产,手工工艺占比不明。粉丝担忧“师傅工变徒弟工”,而竞品琳朝珠宝的手工订单需排队一年,老铺的快速扩张或埋下质量隐患。
市场竞争加剧:市占率下滑的尴尬。尽管业绩亮眼,老铺黄金在古法黄金市场的份额从2017年的14%暴跌至2023年的2%,被周大福(19.7%)、老凤祥(11%)等品牌反超。传统品牌的渠道优势与低价策略构成威胁。

如何让“黄金热”不昙花一现?
优化供应链:平衡稀缺与供给。扩大自有工厂产能,提升手工工艺标准化水平;推出线上预约系统,减少排队和黄牛空间。
强化反黄牛机制。采用实名制购买、限购政策;与商场合作监控异常订单,切断导购与黄牛的利益链。
深化文化IP护城河。联合故宫、敦煌等文化机构开发联名款;通过短视频、直播普及古法工艺背后的历史故事,强化品牌独特性。
拓展年轻化场景。推出轻量化产品(如0.1克金饰贴纸),降低入门门槛;结合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概念,打造“虚拟+实体”黄金消费体验。
黄金新时代的启示
老铺黄金的爆发,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心理的共振。年轻人不再只为“保值”买单,而是追求“文化认同感+社交价值+投资属性”的三重满足。然而,若品牌沉迷于短期红利,忽视质量与用户体验,热潮终将退去。唯有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才能在这场“黄金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数据及案例综合自财经媒体公开报道,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shicai0515
买黄金在线预约/微信报价
+ 复制
上一篇:周大福2025年必火的传承手镯 -叠戴神器 2025年新款 高级感黄金手镯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