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临!请认准金融期货唯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买黄金中国人那混乱的理财观>

中国人那混乱的理财观

2018-07-03 09:03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刚参加银行工作那会儿,有个老法师给了我六个数字的神奇组合,他很自信的告诉我,以后我结婚份子钱他就不出了,等我买进以后整个酒席算他包的。于是连股票和存款区别都没搞太明白的我,每次拿了工资都会买入这个神奇的六位数,最后结局大家应该都能猜到。反正酒席的钱去哪儿了我是没大搞明白,这个股票后来也退市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导致了我错过了后续的房市大牛,除了必要刚需的置换,基本没有在买房方面上过杠杆。当然也让我躲过了P2P的大雷,基本上算是功过相抵吧。反正我的理财观是混乱的,大部分的中国人估计也都差不多。


  中国人的理财史,本质是部“寻找财富永动机”的奇幻漂流。从存款搬家的兴奋,到全民炒房的癫狂,再到P2P暴雷的幻灭,每一代人都以为自己找到了通关密码,最后却总被现实打脸。如今的理财市场,没有稳赚不赔的神话,只有不断进化的认知。


  或许真正的理财觉醒,始于接受两个真相:


  1. 任何宣称“稳赚不赔”的,不是骗子就是更大的骗子(我记得P2P刚爆雷没多久,我就在信托听到了信托刚兑不赔的笑话,整个公司上下都在说,让我坚信那时候这个行业就是持牌P2P,果然预言中了)


  2. 财富增长的速度,永远追不上人性贪婪的尺度。(不记打的我还踩中过15年的股灾)


  当买房不再是必选项,当炒股不再是送命题,这届中国人终于要直面理财的终极奥义——在风险和收益的钢丝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术。至于未来是“炒股渡劫”还是“买基成佛”,答案可能藏在巴菲特那句老话里:“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房地产时代,其他理财都是战五渣


  中国老百姓过去二十年的理财史,本质上是一部《房地产发家史》。


  当银行理财师还在念叨“鸡蛋别放一个篮子”,全国人民早已把篮子改造成了钢筋混凝土的保险箱。我家房子3000元一平米,我正在定投神奇的6字沪A时,隔壁王大妈把养老钱砸进三套房,如今成了广场舞圈公认的“民间巴菲特”。而我这样同期的股票基金持有者们,只能在K线图里寻找青春流逝的痕迹。


  银行理财师们曾用“稳稳的幸福”编织童话,号称R2级理财波动小、收益稳,是“理财界的暖男”。直到2022年债市暴击,中产们看着账户里的负收益,才发现“稳健”二字比男人的“我就蹭蹭不进去”还不靠谱。基金更是一出大型PUA现场,葛兰从“医药女神”变身“葛韭菜”,蔡嵩松从“芯片一哥”沦为“菜狗”,基民们集体背诵《莫生气》,在豆瓣成立“理财失败者联盟”,用自嘲抵抗伤痛。反正我是不会买上海某家头部基金公司的基金了,发现这家是真狗,每次牛市都大肆发基金圈钱,都是在最高点盘点过去半年一年业绩把基民的钱圈进来,后续就是跌跌无绝期。


  这二十年,房子既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阶层跃迁的入场券、对抗通胀的防弹衣、婚姻市场的硬通货。当房价年化涨幅碾压所有理财产品,连股票爆雷后,我去自家行里买理财,熟悉的理财师都会灵魂拷问:“您要买理财?行里合作这个新楼盘其实更适合你”。同样的,那些恪守“1/3理财法”的乖学生,眼睁睁看着自家存款被房价甩出银河系——毕竟在年均12%的房价涨幅面前,4%的银行理财就像骑自行车追高铁。全民达成共识:理财千万条,买房第一条,配置不彻底,亲人两行泪。


  股市是虐恋十二年的“渣男”


  中国股民可能是世界上最专一的群体。被收割二十载,依然相信“下一个牛市不一样”。2007年6124点巅峰时,菜市场大妈讨论K线图的热度超过猪肉价格,我已经在了。2015年千股跌停,多少人心里已经站在了天台准备往下跳,最后还是顽强的走了下来准备被下一波收割,那时候我也在。比起房价的“单边慢牛”,A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横着走都比站着高”——二十年过去,上证指数还在3000点表演仰卧起坐,而同期上海房价早已完成从四位数到六位数的史诗级跨越。但,我错过了。更扎心的是对比伤害,2008年同时买入上海房产和贵州茅台的两位投资者,十年后前者身家翻五倍笑看风云,后者得先经历塑化剂危机、八项规定暴击,等到2019年才勉强回本。老百姓用脚投票总结出真理:“炒股是消费,买房才是储蓄。”


  股票毕竟是自己的选择,而P2P是从理财神器到刑事案例的华丽转身。当房地产把“稳赚不赔”的flag插满神州大地,P2P趁机给群众补上了风险教育课。2015-2018年的P2P狂潮里,“年化15%”的广告比电线杆上的老中医还密集。大妈们把给儿子攒的首付转投“金融创新”,结果等来了比电视剧还狗血的剧情——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总部连夜改行火锅店、经侦介入时只剩满屋子的奖状和空保险箱。某暴雷平台受害者含泪控诉:“当年以为买的是理财,结果领到了《非法集资参与人登记表》。”


  后房地产时代,佛系三件套又行了


  当房地产信仰突然崩塌,中国中产突然集体返祖,聚会不再比豪车豪宅,而是比谁的衣服买的实惠性价比,存款理财黄金,中年人的理财“佛系三件套”又回来了。


  民营银行3%的存款活动要靠抢,银行APP凌晨放额度堪比春运抢票,中年人边定闹钟边自嘲:“年轻时抢小米手机,中年抢存款额度,这辈子净练手速了。”至于黄金是真香定律,金店挤满不试戴直接刷卡的大爷大妈,年轻人则在支付宝买“黄金克数”,毕竟这届韭菜相信:“实物黄金传家,纸黄金传销”。但这种“躺平理财法”正遭遇现实暴击:5%的CPI增速让3%的定存像反向永动机,金价波动比中年夫妻的感情还难预测。某网友精辟总结:“买黄金像中年婚姻,涨了没感觉,跌了心疼,不涨不跌又嫌无聊。”


  当所有理财渠道集体扑街,曾被唾弃的A股突然有了“钮祜禄氏”归来的架势。这次我是不信还是不信呢???虽然已经制度大扫除,注册制清退“股市钉子户”,强制分红新规让铁公鸡掉毛,量化交易戴上紧箍咒——虽然妖精还没除尽,但取经路总算有了方向。而且资金洪流转向,养老金、外资、国家队真金白银入场,市场突然发现“韭菜田里长出了机构林”。更核心的是资产荒逼出真相,当存款黄金跑不赢通胀,房子失去金融属性,资金终于想起巴菲特的名言:“股市长期是称重机”——虽然A股这个称重机偶尔会漏电。


  某私募大佬在直播间说破真相:“过去二十年老百姓财富在水泥箱子里,未来得学会在上市公司报表里找金子。”作为中国人混乱理财观的一员,我最后还是相信了,但也仅仅是配置一些罢了,


  因为理财的终极奥义,是承认自己不是天选之子。


  正如某转型成功的炒房客所说:“以前闭眼买房就能赢,现在得睁眼看世界,虽然眼睛有点疼,但总比继续做梦强。”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理财狂热,或许将以最朴素的方式收场。让存款回归流动性,让房子回归居住性,让股市真正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而普通人要做的,不过是放下“财务自由”的执念,学会与风险共舞——毕竟,理财的终极目标不是战胜市场,而是不被市场战胜。(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shicai0515
买黄金在线预约/微信报价
+ 复制

上一篇:为何说迪拜有钱,去看看他们的黄金市场就知道,不仅纯还很便宜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400-123-1234

联系热线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返佣网官方微信,了解更多资讯动态。
新浪微博添加关注
在线咨询 分析顾问微信客服
扫一扫添加微信
广告合作Top
x

在线预约

x
长按图片 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