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临!请认准金融期货唯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买黄金内部温度高达 82℃ ,磁吸充电宝值得买吗?>

内部温度高达 82℃ ,磁吸充电宝值得买吗?

2018-07-03 09:03 1124

  这可能是小米最经典的一款充电宝,容量10000mAh ,最大有线充电功率 22.5W ,价格只要 69 元。


  这款倍思充电宝,一样是最大有线充电功率 22.5W ,容量 10000mAh ,在得到最高功率 15w 的 Qi2 无线充电认证后,价格 180 元。


  也就是说,充电宝多增加一个 Qi2 磁吸无线充电,你得多花 100 元。


  在小红书上,搜索磁吸充电宝,相关笔记是 8 万条,可是如果搜索“磁吸充电宝有必要吗”,笔记数量还更高,达到 10 万条,提到的顾虑都是磁吸充电宝充电速度慢、发烫的问题。


  恰好闪极有推出这款带主动散热的充电宝,在 PCBA 位置加入一颗风扇,它的价格也飙升到 369 元。


  磁吸无线充电宝和有线充电宝该怎么选?它们发热会差多少?有风扇和没有风扇,两款无线充电宝表现会有差异吗?


  而且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现象是,到目前为止,支持 Qi2 充电协议的充电宝不少,但国产手机都不支持 Qi2 协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老狐来说一说为什么国产手机不支持 Qi2 ,介绍完无线充电的历史,大家就明白了。


  无线充电用在手机上的历史不算短,早在 2009 年发布的 Palm Pre 就已经用上了无线充电,它的原理就是我们中学物理学到的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器的交流电会产生交变磁场,手机上的线圈感应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然后把电能储存在电池中。


  国内的数码爱好者第一次接触到无线充电手机,应该是诺基亚的 Lumia 920 和 820 ,这也是手机行业第一次推出支持 Qi 无线充电协议的产品。


  作为老 Lumia820 机主,无线充电好不好用老狐有发言权,虽然手机卖家送了我一块 Qi 充电板,但是充电时手机发热严重,功率也只有 5W ,而且碰一下手机会影响充电。


  随手一碰,里面线圈不对齐,充电就可能失败。


  没用过无线充电的朋友,可以想象有线充电时线材接触不良,即使你插上去了,但还会担心手机有没有充上电。


  所以我用诺基亚基本不用无线充电,用的时候都是在朋友面前秀无线充电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苹果就想了一个招,在 2020 年发布的 iPhone 12 系列上带来了 Magsafe 。


  Magsafe 分别在充电器和手机背部加上一圈磁铁,从而确保手机里的线圈与充电器的线圈能够完美对齐,提升充电效率。


  而且这种半自动对准,又有锁定触觉反馈的充电方式,能确保手机正在充电。


  它就像游戏里开了自瞄外挂,你技术粗糙没事,对准的事情就交给它来做。


  同时,Magsafe 也将 iPhone 无线充电的功率提升至 15W 。


  目前来看,这是解决无线充电稳定性最好的方式,甚至在无线充电联盟最新的充电标准 Qi2 中,也基于 Magsafe 技术,新增了磁功率分布( MMP ),也就是说,所有的 Qi2 认证设备,都是像苹果的 Magsafe 设备那样,可以用磁铁吸牢。


  苹果作为无线充电联盟成员,Qi2 协议少不了苹果的参与,这使得苹果从 iPhone 12 起的所有手机都得到了 Qi2 认证。


  看到这里,我想屏幕前的大家已经明白,为什么国产手机不支持磁吸了, Magsafe 专利属于苹果, 如果其他手机厂商要想在手机上使用磁吸充电,就得绕过苹果的专利,不然就得付费。


  那么国产手机想要用上磁吸充电就没机会了吗?要是这样想,那就太小看人民的智慧了。


  在电商平台,如果你的手机是支持无线充电的旗舰手机,输入手机名称+磁吸充电壳,就能找到相关商品,戴上这类手机壳就能支持 Magsafe 。


  最近,微博爆料大神 @数码闲聊站 也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已经有可以绕过苹果专利的真磁吸无线充电方案,也许到了今年年底,就能见到国产旗舰手机支持磁吸充电。


  国产手机不支持 Qi2 ,除了避开苹果的专利外,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 Qi2 协议水土不服。


  去年 9 月开始执行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将无线充电设备的的工作频率范围限制在画面里的三个频段,功率上限由之前的50W提升至80W。


  而 Magsafe 和 Qi2 协议的工作频率都是 360kHz ,因此,苹果在官网公告,在 iOS 18 系统下,iPhone 12 一来的机型的工作频率设为 Qi1 下的 100-148.5kHz ,充电功率下降到 7.5W 。


  不管是 7.5W ,还是 Qi2 协议理论上的 15W ,这功率对于国产手机来说都太小了,随着新规的实施,华为的 Mate 70 Pro 、荣耀 Magic 7 系列,无线充电最大功率已经来到 80W ,小米和 OPPO 的旗舰机也有 50W ,在各家私有无线充电协议面前,Qi2 的 15W 就是徐坤按门铃——菜到家了。


  而华为和荣耀也已经推出支持 80W 的桌面无线充电器,为了解决无线充电带来的发热问题,都内置了风冷散热系统。


  随着国产手机搞定新的磁吸无线充电方案,完全可以期待磁吸充电宝无线充电的功率得到大幅地提升,只不过随着功率增加,发热量增加,充电宝内置散热通风将变得常见。


  那么无线和有线充电宝该怎么选呢。


  每当聊起二者的优缺点,就会说有线充电宝功率更高,更稳定,无线充电发热量高,事实真的如此吗?


  老狐用 iPhone 16 Pro ,在 22 摄氏度的环境中,对这款倍思充电宝进行了测试,从 30% 开始充电,用时 7 分钟,电量达到 40% ,这个时候测得温度最高, USB-A 接口的内部温度达到了 82.2℃ ,接口外部温度达到 53.8℃ ,之后充电功率下降,同样7分钟只增加了 5% 电量,充电口内部温度降低至 63.8℃ 。


  同样是这款充电宝,使用有线从 30% 开始充电,6 分钟左右达到 40% ,此时 USB-A 接口内部温度为 54.6℃ ,再过 7 分钟测得电量 51% ,此时测得最高温度 63.3℃ ,之后充电功率下降,温度也随之下降,到 60% 电量时温度只有 50.2℃ 。


  对比来看,有线充电发热量要好得多。


  既然无线充电发热这么严重,那么闪极充电宝在 PCBA 位置装小风扇是智商税吗?


  这张曲线图的温度,是在闪极充电宝的 type-C 接口内部测得,


  可以看到,充电宝最高温度是 63.5℃ ,之后温度维持在 62℃ 左右,没有大幅度降温,充电宝充电功率下降也不明显。


  从这张热力图可以看到,充电宝左边出风口位置整体温度更高,右边进风口位置更黑,温度更低。


  至少从这几项测试可以得出,无线充电比有线充电发热要更明显,PCBA 位置的风扇对散热也是有帮助的。


  不过,一个闪极充电宝可以买到两个倍思,5 个小米普通充电宝。


  如果可以忍耐一时的高温,倍思是更有性价比的选择。


  如果可以对便携放松一些要求,小米充电宝性价比无敌,但对我来说,闪极这个设计更科幻更极客,更有吸引力。


  此外,有线充电宝优势还有成本更低,前面 69 元小米有线和 180 元的倍思 Qi2 无线已经有了对比,而 180 块能买到什么样的有线充电宝呢?恰好老狐手里这款小米的充电宝就是这个价格。


  它支持单口 120W 、双口 165W 的输出,能同时给 Windows 笔记本和手机供电。


  磁吸充电宝优点就是便携,在设计上更贴合手机背部,用磁吸充电宝我可以做到单手操作,但有线充电宝做不到,除非把充电宝放进口袋或包里才能单手优雅地使用,要么就得双手捧着手机和充电宝,不然就变成流星锤形态。


  最后是我们的一点购买充电宝的建议。


  如果你希望买一款物美价廉的充电宝,或者对充电宝有大功率充电的需求,那么有线的充电宝是最好的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就像 OPPO 充电器充华为手机慢一样,充电宝想要实现大功率,也需要照手机产商私有的充电协议来购买。


  所以如果你预算充足,那就直接购买手机产商推出的充电宝。


  比较特殊的是华为和荣耀的充电器,能互相以华为的 SCP 协议给对方手机高功率充电。


  如果要追求性价比,那就选择第三方品牌的充电宝,但是手机厂商的私有协议通常不给配件厂,只有酷态科能以 Mipps 协议给小米手机以最高功率充电。


  第三方充电宝到底能给自己手机多大功率充电,我们建议还是问客服。


  而很多充电宝宣传的最高充电功率,不是指给手机充电的功率,而是以 PD 协议给笔记本充电,顺便说一句,即使是宣称的最高功率,给手机充电是很难持续达到的,很多时候可能只有一半。


  如果你对充电宝有便携的要求,比如长时间在户外持续使用手机,那么可以考虑磁吸充电宝,随着国产手机将带来磁吸功能,充电宝也将可能支持高功率充无线充电,与有线一样,到时候为了实现高功率,最好选择支持私有充电协议的同品牌充电宝。


  想要避免充电宝过热降功率,一个办法是改变磁吸充电宝的使用方式,不要在低电量时以最快速度充电,而是在电量高时缓慢充电,以此来减少发热。


  不过要说避免发热最好的方式,前面的测试已经提供了依据,就是用线充电,通过这样一根短线充电,这才是磁吸充电宝最好的充电方式。


  参考资料:


  苹果官网、京东、充电头网等


  编辑:饿羊羊


shicai0515
买黄金在线预约/微信报价
+ 复制

上一篇:黄金涨跌之谜:究竟能攀多高?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400-123-1234

联系热线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返佣网官方微信,了解更多资讯动态。
新浪微博添加关注
在线咨询 分析顾问微信客服
扫一扫添加微信
广告合作Top
x

在线预约

x
长按图片 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