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不少岛城的市民就会勾起人声鼎沸,商旅往来不绝的回忆。昔日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是个体商户的淘金福地,成就了一大批岛城的百万富翁。而如今的“小商品王国”正在应对汹涌的时代浪潮,寻找新的方向,突破传统,走上转型之路 。由转售者变成经营者,再由经营者变化成了制造者,不断攀登到产业链的顶端。
现状:进入淡季,市场顾客稀少
现在真是小商品市场的淡季,人流量不算很多,商品销售也不是很乐观,于是经营珠宝生意的郑先生就和妻子一起穿起了珍珠手链。郑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是这里的淡季,工作日期间成交量比较少,一天也就两三单,等到周末人多的时候也不过十几单。趁着现在把皮筋断裂的手链重新穿一下,也算是为旺季备备货。”
销量下降并不是一两家的情况,人流量也比旺季时下降了不少。记者在一家服装店铺里观察了半个小时,仅有3名顾客进店看衣服,而且全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看就走。
冬日的小商品市场,已经不比夏季时的热闹景象。市场内的门头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不少商家正在摆放着即将要到来的圣诞节产品。销售珠宝首饰的店铺里,销售人员正在对首饰原材料进行加工。市场内商品虽然琳琅满目,但往来的顾客却不多,大都是一些本地人来淘点货。
市民于女士告诉记者:“来这里购买服装都是批发商或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年轻人来买的都是一些小饰品之类的。虽然,这些服装多是仿制的东西,但是质量都还不错,价格上也能砍去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这样一来跟网上买的价格就差不了多少。我平时就来这里淘一些衣服,比在网上买的放心一些,毕竟能够看到实物,也能当场试一试。”
昔日:大批个体老板在此发家
昔日辉煌已经不再,但是即墨路市场的繁华成为了青岛人的记忆,也成为了市场经营者的情愫。
“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即墨路商圈做生意的,当时还是摆地摊,现在已经过去30多年了。这里面有不少商铺一家三代都在这里做生意,现在经营状况虽然不太好,但对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有了感情,生意再差也要撑着。”市场里卖服装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商会张秘书长告诉记者:“过了2000年之后,一直到2008年左右,经营状况一直很好,可以说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黄金发展阶段。2006年底,即墨路小商品城共设有经营性区域3000个左右,有5000多业户参与经营,从业人员上万人。周一至周五客流量达5万人次,周六、周日则超过1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两亿元。”
上世纪80年代颇有知名度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曾经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凭借着货物品种齐全、款式新颖流行、价格便宜优惠等特点,在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成为引领岛城服装潮流的时尚之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经营者们也都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
如今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是仿古式建筑群,红柱黑瓦白墙,给人一种身在南京夫子庙或是上海城隍庙的空间错觉。其实,这就是让青岛老一辈们引以为傲的青岛“城隍庙”。不比前两地只是当成小吃一条街,青岛的即墨路是作为小商品批发集散地存在着,承载着青岛个体商户们风风雨雨三十几年的经商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即墨路是一个卖旧家具、旧自行车的自发市场,一些人徘徊在即墨路两侧,向人们兜售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购物票。1980年11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建成,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4条支路。整个市场摊位达1340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当时的即墨路人潮涌动,名扬全国,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北方地区小百货集散地,青岛的富豪们许多都是在这里发家致富的。红领西服、海恩服饰、新龙源大酒店、小绍兴酒店等知名企业的老板,当时都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个体户。
没落:基础设施老旧,受到电商冲击
“道路两侧在夏天不少占路经营的现象,道路上都是小摊贩,如果夏天来这里,连停车都不知道该往哪儿停。”住在附近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是淡季,但是由于市场附近的道路两边都停满了车,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通行不大顺畅。拥挤不堪的交通也加剧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没落。
现在虽然市场外部正在进行修缮,但是内部就显得设施老旧,尤其是地下部分,很多商铺都已经关门,电梯看上去也荒废了很长时间。以前规划的不同商品功能区,现在也被打乱,商铺销售的商品略显混乱。
据了解,青岛市即墨路小商品市场1980年11月初建时属于青岛市地下中心商业街的配套工程,市场于1997年10月退路进室,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市场地上两层,地下两层。
电商的兴起也给即墨路市场带来了冲击。记者发现虽然市场内物品繁多,但大多数都是以服装、箱包、鞋帽、首饰为主,这类产品重复性很大 ,走几家店经常看见差不多的商品。张秘书长告诉记者:“这不只是电商的冲击,而是市民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生活方式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引起的。不仅只有即墨路遇到这种情况,这是固有的商品流通模式,不适应现在市民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越发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了。很多顾客,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网购。2012年之后,受到互联网冲击,市场经营就出现明显的滑坡。同时市场里很多产品都是山寨货,也影响了整个市场的口碑。”从事珍珠首饰销售的于先生告诉记者。
生机:转战电商,线上线下同时卖
实体店销售受到季节影响较大 ,许多即墨路小市场里的商铺转战到了互联网。记者来到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富地商城发现,虽然前来购物的顾客很少,但是每家商铺内都摆着一台或者两台电脑,店主们不会招呼顾客,时刻观察着网上订单。部分商户还在忙碌着整理包裹准备发货。
销售婚礼饰品的李女士正在忙着整理快递单据,店铺内摆着等待发货的包裹,一些等待打包的商品也被摆在了一起。李女士告诉记者:“从淘宝刚兴起没多长时间就开始经营网上店铺了,现在线上线下同时经营,互相补充销量,现在也利用上了微信进行销售。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不能坐吃山空啊。”根据李女士介绍,2006年前后在网上开店铺的人市场里并不只有她一家,有许多店铺由于下手早,网店的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促销活动时,一天能接到几百个订单,一年下来怎么着也能赚上几十万。有些做得好的店铺,还专门聘请了客服和页面美工。
销售宝石首饰的韩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不是店铺的老板,只是负责对实体店的销售 。“现在正好是淡季的时候,我们是老板雇来看店铺的,老板在家里专门进行网上销售,偶尔来店铺来取我们加工好的货。”
出路:拥有特色,站在产业链顶端
相比年轻人活泛的思维,经营珍珠首饰的陈女士显得很无奈。“我们这边现在已经有很多商家开了网店,去年我也开了一个,但是销售不是很好。我们年纪大的,对互联网的东西不太懂。他们年轻人又是拍照又是装饰网店的,这些我们都不会,现在还有一些年纪稍大的商家没有开网店。这些后来开的网店也没有刚开始就开的销售得好,现在只能在店铺里好好看店,今年的生意又比去年的差,我们这些中老年人也是没有办法啊。”
张秘书长本身是做珠宝生意的,在他认为,开网店只是销售手段之一,真正能够绝地逢生的是要站在产业链顶端。“市场内网店数量已经开了有七八成的比例,除了一些老商户思想保守没开。但是真正能赚到钱的也只是少数,毕竟以网店的形式,比拼的还是价格。在互联网+时代,虽然转型很痛苦,或是有残忍的淘汰,但是这是时代的脚步,不能坐着耗着等死,必须发展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道路,才能实现转型。我们现在就是要转型,能够生产出带有自己文化的产品,加入自己的设计和特色文化。我们现在推出的是智能制造,利用3D打印的先进技术,生产自己特色的产品。”
即墨路小市场的物业公司余经理也表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打造自己的网站,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是拥有特色的产品,这才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转型之路。”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张俊达
上一篇:大量购买黄金成电诈“洗钱”新形式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