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洞清风

位于玉田县郭家屯乡刘典屯村北红石岭,当地也叫洞南山,此山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304米,面积2.4平方公里。南山坡有一通向西北后坡的大山洞,山洞里空气流动很快,古称风洞山。有诗赞曰:“习习洞中风,茸茸山下草。不须暖律吹,此地春来早。”因开山采石,此景现已无存。
无终丹灶

位于城东北30华里郭家屯乡鸭子峪村。无终山顶,曾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阁楼,阁楼内有一座炼丹炉。此景既不是怎么秀丽,又说不上如何壮美,但是它仙味十足,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相传,道教创始人之一帛仲理曾在此山炼丹、炼金,炼出的五千斤黄金全部用以救济穷人。一位名叫王时泰的玉田知县曾以《无终丹灶》为题写过一首诗,诗日:“丹灶阁向碧云边,九转何当灶冷然。山色遥看晴欲雨,至今朝暮尚含烟。”遗憾的是,那阁楼与炼丹炉早已被毁。
暖浦飞沙

位于玉田城南1公里水王庄村西南处。这里曾有两个方塘,周长数十米,塘内为天然喷泉。随泉喷出的细沙上下翻飞,逐浪翻卷。太阳升起后,翻卷的飞沙皎洁光明。喷泉之水温度较高,秋冬季节,蒸汽上升,弥漫上空,数里外都可以见到。因此。当地人称此泉为暖泉。暖泉外流而成小河,称之为暖泉河。县城附近的人们不仅常到这里游玩赏景,还可以跳到塘里洗澡。人若站在泉里,泉水将人翻上翻下,循还不已,别有一番情趣。1996年,此处泉水已干涸。
层崖石鼓

位于玉田县唐自头镇小陵山村北的石鼓山上。石鼓山海拔408.6米,是玉田县内的最高峰。此山之所以以石鼓为名,是因为山上悬崖处有一巨石,那形状仿佛一面巨大的鼓。石鼓的东南方有一山头,那姿势好象一位高擎着鼓槌的巨人正要奋力击鼓。 《大明一统志》称其为“蓟门石鼓”(明代的玉田县辖于蓟州)。后来有人把这一石鼓与唐太宗东征高丽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把这里说成是“唐太宗东征高丽击鼓聚兵处”,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也给这一奇景增添了魅力。
唐水涌蓝

位于唐自头镇唐自头村东南的陀头山下。陀头山海拔仅不到40米,山上曾建有小巧玲珑的寺庙一座----陀龙寺。寺内外古树参天,山下曾有数道泉水涌出,因为“其水甚清,其泥如靛,映水皆蓝色”,所以人们称之为蓝泉。泉水南流成为一条小河,名为蓝泉河。王时泰在描述此景时写道:“小渚谁穿灌玉田,一泓犹自碧连天。清流漫道无颜色,蓝水悠悠不计年。”新中国建立后,“蓝”字逐步演化成“兰”字。合作化时期,陀头山上的古寺被拆除,古树也被砍伐一空。泉水1993年左右已干枯。
燕山叠翠

玉田境内的燕山或称小燕山,在玉田城西北12公里处,唐自头镇小燕山口村东。小燕山由石灰岩构成,山体为褶皱形,平行排列,层叠环绕,阶梯而上。层间阶隙,蓄以碎石沙土,因而适合草木生长。春夏之际,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碧绿的锦缎横铺在那里,故名“燕山叠翠”。
麻峰种玉

位于郭家屯乡麻山村北,相传为阳伯雍种玉之地。麻山上早就立有石柱,上面刻有“玉田”二宇,将石柱换成石碑,而且刻上“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乃是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玉田知县徐德昌所为,清朝雍正五年(1727)原碑毁坏,乾隆三年(1738)玉田知县魏德茂重新立碑。此碑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推到山下,摔成数段,流散到机井旁、牲畜棚内,被遭踏得不成样子。改革开放后,本县主管部门将其收集到一起,修复后重新竖立在原处。碑身高约2米,宽约0.8米,原来曾有碑顶,但早已毁坏。清代,本县一位名叫王庆元的文人有诗两首描绘此景,其一是:“双璧传闻种亦生,麻山石子尚纵横。于今有石谁堪种,遗迹长闻种玉阬”其二是:“徐家有女即神仙,种玉人来结夙缘。究竟仙缘属阴德,施浆荫喝已多年。”
龙穴甘泉(又名“古寺疏钟”)

位于亮甲店镇小泉村西。这里曾有多股泉水从山脚石缝间流出,统称为小泉。小泉泉水清澈甘甜,流淌不息。冬天,水流沟溪,白雾腾腾,附近树木全都披上洁白的银装。到了夏季,沟溪两侧柳荫浓郁,成为避暑乘凉的极好去处。明代,有人在小泉山坡建起一座龙王庙,给这里添加了别致的风景。
shicai0515
买黄金在线预约/微信报价
+ 复制
上一篇:读书|三个废柴青年的狂欢式救赎之旅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