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笨笨
作者按:
本文以及《吉金铸国史》系列其他的文字,都是在本人过往读书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来。这一篇虽然放在了第四的位置上,实则在十几年以前就形成了初稿。由于经验的问题,当时摘抄所读文章观点时并未留存详细的来源信息,加之一些观点来自多本著述,所以这一节文字的观点显得有些突兀和零碎。这样的情况也会在之后的某些章节中出现,这是本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致,是业余的文史爱好者固有的症结。后续,本人尽量陆续补充各种观点和数据的出处,并加以仔细甄别。奈何读书和记录都是业余的爱好,力有不逮,错误可能仍然无法避免。总之,我会尽力去做。
随着认识深度的不断延伸,当今中国古代金属铸币收藏爱好者的圈子中,几乎无人可以称作通才。本人更是读书、思考、实证皆少,也从未想过贪天之功,大话中国两千余年的金属铸币里程。所能做的,仅仅是记录下自己的所读、所思、所得,妥妥的一家之言。所图者,无非是希望后继者能知道前人曾有如是想,曾做如是说,不求闻达于天下,也不希望误人子弟。因此,对于所述观点有不同见解者,欢迎批评,本人也会如实记录,但不会参与争辩,也不一定会改变自己已有的看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话术的方式。感恩科技的进步,使得表达个人见解有了很直接、很便捷的方式。在中国,识字的人多少都会对文史有些兴趣。或许有一天,我对中国古代金属铸币收藏的兴致会变淡。但是,读书、思考与实证之心会随着生命一直存在,也希望能在科技的帮助下,继续存续一段时间。
我国的金属铸币活动发端于青铜冶铸技术十分成熟的春秋中晚期。由于青铜制品生产工艺水平的极大提高,社会生活中轻便实用的日用器及生产器具迅速发展及规模应用,青铜的作用被人们广泛地认知。由于青铜的质量价值普遍地被社会认同,因此青铜成为了“吉金”,具有了财富性及参与交换的货币属性。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代,金属铸币开始从金属实物货币中脱胎出来,首先在东周王朝的京畿及有些诸侯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铸币活动。政体及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流通领域中对铸币货币的需求量随之加大,急剧增长的铸币需求所形成的压力,促使着铸币的生产工艺产生了与其相互适应的改变。
这里,先界定一下本文及以后一些文字中所涉及到的几个词的含义:
造型:就是制型,是指制作浇铸金属冶液时所用的型腔及整体型具,即冶铸浇铸型具,亦可称之为子范。
模/模具:是指用于造型的模型,即铸币的自由、不自由母钱、祖模、雕版、母范等。
一、先秦时期铸币的冶铸活动
1.先秦铸币的合金
在青铜金属铸币诞生的初期,青铜铸币的冶铸生产工艺与其它青铜制品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它们亦是在同一冶铸场所进行铸造活动。此时铸币所用二元合金青铜中金属铜与金属锡的合金配比,与同期铸造器具是一样的。至三元合金锡青铜时,其铸币与某些青铜器具的合金料例配比及浇铸工艺仍旧保持着一致。三元合金青铜铸币所使用的铸造工艺是已经很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其浇铸型具的铸型合范大都很精确极少移范,所以铸品精美。初时一型一件,铸后不需修造工艺加工修整。由于当时青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所以即使青铜铸币尚未成为是青铜冶铸生产的主流产品,其生产过程也是不计成本的。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铸币不仅形制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其生产工艺及冶金的合金比例也不尽一致。三晋地区铲形布币铸币,在其形制从空首变为平首以后,金属铜在合金当中的含量开始下降。由于富产铜矿,所以楚国的有文实腹铜贝仍保持着高锡合金青铜的状况。西部的秦国所铸半两铸币受即山铸币的条件所限,在铜矿坑口直接冶炼时合金当中不尽数添加非产地的锡、铅金属,故其铸币合金中金属铜的含量最高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与圜钱垣的情况类似)。在东部地区,齐国早期的大刀型铸币为二元锡青铜合金,晚期的大刀型铸币与小刀型铸币均为三元铅锡合金青铜;稍后期有些地区的小刀型铸币以成为铅基合金青铜。北部燕、赵地区的小刀型铸币,即中山尖首刀、赵刀、燕刀早期时大多是较为标准的三元锡铅合金青铜。燕国晚期时铸币合金当中金属铅的含量个别有高达58%者。至秦朝统一前,由于铸币的无功符号货币价值提升的过快,使得各地铸币在其合金中都大幅提高了金属铅的含量。
2.先秦铸币的造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铸币所使用的泥陶硬质浇铸型具,其基本成分都是由粘土和细沙。由这种材料组合制成的浇铸型具,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热退让性,有足够的热稳定性。在冶铸活动当中,各地在选取造型的原材料时大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只是在范泥的组方构成上略有不同。有的在粘土当中掺入草木灰以增加其透气性;有的在粘土中掺入铜金属的细屑及石英砂粉末以增加其热稳定性;有的则是掺入一定比例的碎陶细土等以求型范的成熟性;亦有同时掺入多种添加物者。
早期制作浇铸型具的过程大致相同:先是将细沙洗练、分级、澄稠、陈化,再将粘土与细沙按配方调好;在将调好的范坯做成厚度为30-50mm的泥板;在正面压上用极细的沙和少量粘土调和好的厚度为10-20mm 的型面;半阴干后在其面上使用雕刻、压印手段制做出所需要的型腔。制作成型的浇铸范具全阴干且稳定后(这个时间较长)经过烘烤、修整后方可使用。由该时期铸币生产工艺的技术特点所决定,这个时期的铸币文字及各种符号的形状多是枚枚不同。早期铸币的浇铸型具其型腔大多是单型,偶有利用旧范具再行浇铸的现象,紧接着出现了软石质浇铸型具及铜铁金属质地的浇铸型具。
金石质地浇铸型具的出现,使重复使用子范成为了现实。不但如此,对同一浇铸型具的重复使用亦进一步保障了铸币各项定制的实现。其使用的频率越高,铸币个体体现整体标统性就越强。由于金石质地的硬质浇铸型具的透气性、热稳定性、热退让性等都不如泥陶硬质浇铸型具,所以在青铜冶铸当中用途并不广泛。但是,这是铸币生产工艺开始逐步地脱离青铜铸造主体生产工艺,完全服务于铸币自身特点的表现,这是一种青铜冶铸中铸币生产工艺独立的倾向。为了解决金石浇铸型具热工性能的不足,型具的背面型采用了泥陶质地的材料制作,而且其型状比以往的泥陶质背范增加了厚度。这期间所有的浇铸型具都是冷范浇铸型(包括泥陶质、金石质硬范和泥砂质半硬型具),其特点是铸件成品表面光洁氧化较少;缺点是偶有气孔,内外浇注口较大,影响了成品的外观。此间铸币的成品大多不修边幅及双面,其成品精细的程度完全是由铸币的生产工艺所决定。
3.先秦铸币的造型方法
铸造过程中要造型需先制作模具,模具可以用竹木、陶片、范土、软石及金属等材料制作。铸币造型最早是用模具在范泥坯上直接压印后再进行雕刻的方法成型,此间铸币造型的工匠们大都是由制陶工匠直接引入的,所以对在范泥坯上进行压印雕刻十分熟练,因此所留下的雕痕十分流畅大方,时代特征特别明显。
使用整模整型压印加雕刻法制造浇铸型具是战国中晚期包括齐国的大刀型铸币,赵燕的小刀型铸币,小方足布以及一些方孔圆形铸币的主流生产工艺。作法是先用竹、木、陶、金属等材料做出与实物一样的模型来即模具,用它来直接按到半阴干的范泥坯上压印,再在面、背的型腔刻划上所需要的浇铸道和各种符号文字制成完整的型腔。今在齐大刀型铸币的一些浇铸型具的范背上,及1966年易县朗井村燕下都遗址出土的尖首刀五列刀型的浇铸范具的范背上,都见留有造型制范工匠用力下压时的指痕,这正是明证。
应该说整模整型压印加雕刻法就是“母钱法”的肇始,这种铸币的生产工艺来源于青铜器具铸造的“整范全模复制法”。对铸币而言,全模即整模,整范即整型。周世荣先生在《湖南出土铜镜图录》一书中指出:“……地纹是用一个刻有地纹的小模子作四方连续模印而成,范痕一般非常清楚。”,这个小模子对铸币而言就是母钱。整模整型压印还有一种非直接对合的方法,改变了过去面、背型腔深度一致的情况。以齐晚期三字大刀型铸币为例:此时对三字刀铸币的造型已经明显改变了面、背型腔的深度,今见铸币实物的合范缝迹由中间向背面移动了很大部分,几乎与背面等齐。其铸币的刀环部呈现面孔大背孔小,有些像先秦的早期半两铸币。整个铸币的刀身从面到背已经有明显的拔模斜度,即面径小背径大。这种改变不仅利于起模,还十分有利于去掉刀环处的浇铸水口。不等厚造型使得水口薄形化,保证了在清除浇铸柄时刀环不受损失,从而提高了铸币成品的完好率。
古代铸币造型时偶用“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制型。在使用失蜡法熔模造型冶铸青铜器具的冶铸场所,工匠们偶尔也将其工艺用以铸币的造型。我国青铜器具的冶铸造型使用熔模法发端于春秋时期,到了唐代以后便有了应用熔模法造型铸币的明确记载(详见《史林》第三卷有关章节)。在《唐会要》卷八十九中引郑虔《会粹》说:唐初铸行开元通宝时进呈蜡质钱样,皇后在察看蜡样时留下了指甲的痕迹。但由于该造型工艺不是当时铸币的主流工艺技术,故而今见其使用失蜡法造型鼓铸的实物较少。
制造可熔模具的主要材料是黄蜡(蜜蜡)、白蜡(虫蜡)、牛蜡(精炼牛油)、松蜡(松香)及油脂等有机物;在制作浇铸型具造型时可分为三步:一是先制蜡质模型;二是再往蜡模上挂石英质泥浆;三是泥浆干燥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泥壳以后即加热脱蜡,脱蜡后修堵出蜡口即为型腔。古人对其使用失蜡法的鼓铸活动有这样的描述:“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如此器样,又加款识刻画。然后以小桶加大而略宽,入模于桶。其桶底之缝,微有丝线漏处,以澄泥合水如薄糜。日一浇之,候于再浇,必令周足遮护迄。解桶缚,去桶板,急以细黄土,多用盐并纸筋固济于元澄泥之外。更加黄土二寸留窍中,以铜汁泻入。然一铸未必成,所以贵也。”【1】由于失蜡法造型的生产技术及生产成本都过于高昂,因此历来均未被广泛应用于铸币的生产。
这期间铸币造型的制型印范方法还有整型分模复印法,方法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作出多个实物的模子,翻印出泥陶质范具用于铸造金属母范或者直接作为子范铸币。此种方法是竖、卧式叠铸法浇铸型具的主要造型方法,整型分模复印法其后发展成为铸币生产最主要的造型工艺手段。此外,我国历代在小规模鼓铸或私铸时较多使用软石、泥陶片及各类金属为型材,直接对其进行雕刻制作硬质浇铸型具。
空首布铸币生产时采用的有芯双面造型合范浇铸的工艺是十分严谨地,而且较为复杂。在铸造空首布铸币时,不但要加工制做铸造空首布的面范和背范,而且还要专门制做加工范的芯合。铸造时的具体生产操作也比较麻烦,特别是在范内放置并固定牢靠型芯时显得十分困难。型芯稍微放置不准或固定不牢浇铸铜液之后,所铸空首布铸币的布首就容易出现残缺的现象,这就是现在所见出土空首布铸币当中时有布首铸残的根本原因。
之后,合范浇铸型具开始去芯化了,改空首布为平首布。之后,自铸造圜钱铸币开始,双面有型浇铸型具改成单面平背无型及无背敞铸单面范型,铸币的形制转向更加适合自己薄小铸件生产的青铜冶铸生产工艺。铸币浇铸型具单面有型平背无型合范型工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铸币的合格率、产出率。该生产工艺随后成为战国秦半两及楚国有文实腹铜贝等铸币的主流生产工艺。虽说此时刀、布等铸币的浇铸型具仍是双面合范型具,但已经不再是一型腔一枚铸币模型,而是一型腔三至五列铸币模型,这亦是为了提高各地铸币产量所进行的积极改进。
二、秦汉时期铸币的冶铸活动
汉承秦制,以衡量值为货币名称及货币价值单位,汉初为半两,后改为五铢。西汉初期的铸币货币制度是秦代货币制度的延伸,记重的货币形式逐渐同铸币货币本身的实际重量相分离,向着真正意义上的符号货币发展。西汉的铸币生产工艺也是秦代工艺的延伸,铸币的生产工艺在西汉时期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创造和发明了热范浇铸和祖范一母范一子范的“三范铸造法”,确立了青铜铸币的合金比例的定制。
铸币货币在长时间流通中,人们最终把它的单重量确定在3.5至4克左右,钱径在24至30 毫米之间。这种铸币形
制的确立,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形成的,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感到尺寸、重量适中而行之。但是当将3.5至4克重的铜料延展成1.5毫米厚,直径在24至30毫米左
右的圆平面时,特别是在其合金比例不当及原料当中所含杂质较高时,铜金属的刚性就会变得极差,所铸造的铸币在流通行用中就很容易破碎。西汉初时的铸币铸造质量较差,让持币者吃足了苦头:且不说虚值的各种半两铸币,就算是实重的三铢钱一旦破碎就不是一文钱了,就无法买到它原来完整时候可以买到的东西了。因为,铸币破碎以后,其货币价值的“个钱”符号功能也就随之丧失了,这种损失在成缗贯交易时累积起来是巨大的。为此,西汉初期时中央政府曾为此立法,规定一枚钱破损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仍可作为一文钱来使用不得拒收。
为提高铸币成币后的整体刚性,汉时铸币的周郭便应运而至了。汉时的四铢半两、三铢及五铢铸币轮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首先是铸造工艺的需要。汉五铢形制当中显著的穿郭、轮郭产生的原因一是受到三孔布、刀型铸币等铸币有郭形制的启发,为了提高铸币整体刚性所设计铸造的;再是沿着四铢半两、三铢铸币等有微郭形制的铸币,一路提高、加强铸币的刚性发展过来的。由此可见,尽管今见多种古代文献都有五铢铸币铸造轮郭是为了防止磨砺取铜的论述,但其历史的真实情形却未必如此。
西汉五铢不但在其形制上增加了背穿郭及轮郭,而且一改半两平背无型合范浇铸的惯例,变为双面制型合范浇铸。这样做大大地增加了铸币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其主要目地是为了保证铸币的标统性,并为打击私铸创造了一定的技术条件。
整个(西、东)汉代把五铢铸币定型为:法重五铢单重(秦汉衡制一铢约为公制0.66克),钱径一寸(约25~26mm),有周郭、背穿郭。五铢铸币在各个方面的合理性,及与当时封建经济活动极强的融合性,赋予了它极大的生命力。自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彻底废止时,历经了七百三十九年之久。即是后来唐朝创始新型开元通宝铸币时,也仍以五铢铸币的尺寸大小为参考标准。汉朝五铢铸币的基本结构坚实地奠定了我国钱币文化的基础,以及其后铸币货币发展方向的取向。
西汉时三官五铢铸币的造型工艺不同于赤仄五铢,但在铸币的形制方面则完全予以继承下来。自郡国五铢以来,铸币生产工艺中的难点就是造型时面、背两范的准确合对。铸币的厚度决定了铸币重量的一致性,要完全依赖于合范时对浇铸型腔空隙的掌握,所以在制做型具时究竟怎样掌握这门技术就成为了国家的专利。西汉三官铸币管理机构直属的铸币生产单位所生产的陶母范,是颁发到各个铸币场所用来翻铸浇铸型具的,型具的背型即背范仍然使用泥陶硬质型具。考古资料显示:西汉中央直属的铸币单位在生产各类铸币模具的过程中已经有着很严细的工序分工,严格地按照定制标准生产制造。所出厂的铸币型具应该是定位准确的配对浇铸型具,且所配的背型不止一片。
因为各地方的铸币生产单位均是使用中央颁发的陶质母范自行翻铸金属质地的单面浇铸型具即面子范,而浇铸型具的背型背子范则是由中央直接配发的泥陶硬质背型。由于泥陶质浇铸型具的浇铸使用频率有一定限度,所以中央用配发背型的数量来决定允许其铸币的数量。在这种“我定制,你铸钱”的模式下,各地的铸币活动在一个高度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这种模式也就是后来铸币定制部颁实物标准的肇始。只是到了汉宣帝后期这种国家强制性的统一标准受到了动摇,在铸币活动中出现了不同的造型方法,对型材的选用也有所突破。
新朝王莽所铸行铸币的形制及币值的多样,以及铸币设计制作的精致程度是值得称道的。王莽中期后卧式叠铸法被广泛应用于铸币的生产活动当中,成为铸币活动当中的主流生产工艺,至今在铸造薄小工件时仍旧在使用叠铸型具浇铸。叠铸浇铸型具的造型工艺与造型材料较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东汉及其后的魏晋三国及南北朝时期铸币的叠铸浇铸型具的制做影响很大。
东汉沿用西汉时期铸行五铢铸币的各项定制标准,所不同的是冶炼青铜的合金比例有所变化,合金当中金属铅的含量加大了。东汉明帝以后,泥砂质范泥坯压印法的半硬浇铸型具和卧式叠铸法的半硬浇铸型具,逐渐取代了各类硬质浇铸型具成为铸币的主流生产工艺。至此各类硬质浇铸型具(石、铜、铁、陶质)退出了官方铸币的应用领域,只是在民间的私铸活动当中时而使用。
三、魏晋至隋铸币造型工艺的变化
魏晋三国南北朝及隋朝时的铸币活动,在浇铸型具的造型方法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是利用整模整型压印法制作卧式叠铸型具。但是,浇铸型具造型时的范材组方配比及所使用的基本原材料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隋时,浇铸型具的范材几乎达到了砂质软型的程度,但仍属于干范型具。由于这种质地的浇铸型具在铸后拆型时具有很好的溃散性,所以在破型取钱以后留下的只能是比较小的有形碎块,这也就是在考古发现中不见这一时期官铸浇铸型具遗留的原因。
自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5年)始,一直到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九月新铸五铢,在这二百多年间,我国金属铸币的生产工艺呈多样化齐头并进的态势,这种现象是由南北朝时期诸国对铸币权的控制不尽相同所造成的。在这期间,有把铸币权收归于中央政府专铸的;有些还是地方政府在行使铸币的权力;有的地区仍认可私人铸币的法偿地位,甚至有把国家的铸币工厂出租给私人铸币所用。这种纷杂的现象随着隋朝国家的统一而一统了,铸币的生产工艺也逐渐趋于统一。
早在北朝东魏末年,当权的高澄就企图整顿币制,他拟定了三项措施:一是回收旧钱铸造合格新钱;二是规定铸币的标准重量,于“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秤),悬于市门。”,凡是不合重量标准的或参杂铅锡的钱,一律不准入市交易;三是奖励检举行用劣币者。【2】但是,不久之后高澄就去世了,他的这些想法没能被实施。隋文帝整顿币制时在不少方面借鉴了高澄的设想:“三年诏: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关外来勘样相似然后得过,样不同者则坏以为铜入官。”【3】这种“置样”的举措不仅体现了隋王朝对铸币权的高度控制;更重要地是它给新铸币的生产工艺确定了标准。
隋朝五铢铸币的铸造生产工艺是脱胎于南北朝的主流铸币工艺,在其后的生产活动中得以突破性的发展。自此直到唐朝天宝年间的这段时期,我国的青铜金属铸币生产工艺突破了浇铸型具范材砂化的瓶径,完成了铸币浇铸型具由硬质型型具到软质型型具的转变。这个时期,我国铸币活动的特点可以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来形容。承上,是指在这期间接续了南北朝时期铸币生产工艺中的创新发展部分。启下,是指在这期间解决了挡在铸币生产工艺进展当中的拦路虎,实现了浇铸型具的完全砂化。这期间铸币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铸币活动摆脱了硬质、半硬质型具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冶铸时代,而且为北宋末期(或再晚些时间)的湿型范翻砂法铸币工艺的重大变革准备了历史条件,这个时期正是我们多年以来苦苦寻找的铸型转型的过渡时期。
宋朝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空前的大发展,由开放新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继而创新,各行各业都创造出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金属铸币的生产工艺也开始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配制型材,造型制模等方面不但大大地简化了以前的程序,而且更好的保证了铸币的质量和数量。湿型被应用于规模铸造生产后,我国古代的冶炼铸造业以达到了极至,铸币的质和量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至此,直到清朝时期我国冶铸铸币的生产工艺再无大的改变。
四、铸币的修造工艺
与制造青铜器具一样,在青铜金属铸币的生产过程当中,修造工艺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金属铸币诞生的初始,铸币生产的工艺技术十分严谨,铸币成品后无需修整,以至稍后的一些刀、布铸币的浇注口都不经过修理。至战国中期时,当单面有型及单面无背敞铸的浇铸方法被用来铸造方孔圆型铸币时,原本型腔内作为穿口的方形凸起有时会被铜液溢满,这就需要对铸币成品的穿孔凿孔贯穿。在铸币的形体当中出现轮廓时,就要对其在铸造时所产生的毛边及水口进行清理,因此铸币的修造工艺被纳入铸币的生产过程之中。此后,铸币的修造工艺即成为铸币生产中不可缺失的一道工序。修造工艺是保证铸币按定制最后成型的工艺,它不仅体现在成币后的整齐美观上,有时还是铸币最后成型的必需工序。例如对西汉时赤仄五铢铸币轮廓的加工,此时不仅是在修整铸币成品的毛边或水口,更重要的是要制造出赤仄来体现一当五的铸币货币价值。
在漫长的铸币冶铸历史当中,修造工艺技术在铸币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强时弱,这是因为各个时期所使用的铸造方法不同所造成的。在新朝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卧式叠铸法铸币时期及乎不使用修造工艺;唐、宋时期的铸币生产开始大量使用该工艺技术;到了明清时期铸币的修造工艺技术在铸币生产工艺当中又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明时的崇祯、弘光、隆武时期,清时自乾隆开始直至光绪、宣统时期,其制钱铸币不仅修整穿口和轮廓而且修整铸币的双面。这期间为了保证铸币定制串重及单枚重量的高度统一性,其铸币的修造工艺技术成为了保障定制实现的主要手段。
铸币修造工艺的内容包括:清砂去灰、冲穿修口、挫刨双面、磨砺轮廓等,有时还会在成品铸币的面背上打上阴文的记号。
注释:
[1]:(宋)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八《冶铸·钟》条。
[2]:《魏书·食货志》。
[3]:(唐)《通典·食货九》。
相关链接:
吉金铸国史(之一)先秦时期铸币铜矿资源分布刍议
吉金铸国史(之二)我国古代铜铸币其它金属原料概说
吉金铸国史(之三)小议金属合金在我国古代铸币中的应用
上一篇:海量财经丨“金价又涨了”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黄金门店 首饰金价大多已超800元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