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照亮海之南
党徽闪耀 党旗飘扬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我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把农村、街道社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类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自贸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社会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主心骨作用,让党旗在基层高高飘扬。
海口龙华区国贸大院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
党建聚合力 社区换新颜
国贸大院党群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右)慰问老党员王爱銮。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郭萃 特约记者 刘伟
海口市龙华区国贸大院70岁的老党员王永柏的退休生活并不比退休前清闲多少。
“王叔,最近社区要开展党建活动,能不能发动老党员一起参加?”在需要发动群众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会叫他帮忙。
“王叔,家里的下水管道又堵了,能不能帮忙联系一下物业?”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遇到困难会立刻想到他。
“王叔,晚上一起去广场上打牌聊天啊。”有时候,居民休闲消遣也会叫上他。
大家之所以会经常想到“王叔”,是因为龙华区发动基层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王永柏积极响应,成为国贸大院龙华南第二党支部书记。
对于大家的需求,王永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有求必应。“这说明居民信任我们基层党组织,这也是国贸大院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王永柏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国贸大院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小区逐渐成为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环境卫生“脏乱差”。
“以前小区里到处堆放垃圾,没有人清运,路面坑洼不平,连路灯都没有,好多人晚上不太敢出门。”住户陆晓青说,很多居民因此搬离了国贸大院。
龙华区以解决居民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国贸大院原有5个党支部123名党员的积极性,成立了党群活动中心。
党群活动中心一成立,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配合社区动员群众安装新电梯、改造旧水管、硬化路面,打造爱心广场……社区变得越来越漂亮,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也多了。
每天傍晚,在修缮一新的中心广场上,年轻人在运动器械上锻炼身体;老人有的散步、谈心,有的下棋,有的三五成群跳广场舞;孩子们则嬉戏玩耍,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
“小区环境变好了,大家都愿意出门走走,邻里关系也更好了,现在社区经常举办活动,大家参与度很高。”在社区居民高学英看来,国贸大院已经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如今,很多搬走的居民又搬回来了,吴坚就是其中一员。“当初搬走也是迫不得已,最近这几年社区变化很大,环境变美了,住着非常舒服。”他说。
目前,国贸大院已组建3支社区志愿服务队,协助党群活动中心开展工作。“志愿者中有党员,也有群众,甚至还有其他小区的人。”龙华区金贸街道工委书记杨华告诉记者,国贸大院还引进了专业的社工团队,探索“党建+社工”的新模式,打造自贸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标杆,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海南日报海口6月30日讯)
琼中堑对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念活“旅游经” 唱响“致富曲”
6月22日,堑对村“两委”干部查看山兰稻长势。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6月20日傍晚,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的敬新农家乐,几张方桌被拼在一起后,山兰酒、三色饭、白切鸡等美食被依次端上来。
“一到周末,就会有许多城里人开车来村里玩,忙不过来哩。”王敬新夫妇在后厨洗菜切肉。自2016年创办村里首家农家乐以来,他们每年至少能给家里增加5万元收入。
开农家乐之前,小两口的生活是另一番模样。“以前村里交通闭塞,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0%。”堑对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大标说起村里以前的情况,直摇头。2015年,堑对村获省、县、镇三级合力帮扶,这让他意识到:小山村迎来了新机遇。
“我们争取帮扶单位的支持,在村里修建百米大桥、环村道,并完善了电网、饮水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王大标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与此同时,该村成立山鸡、黄牛、黑山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
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堑对村“两委”班子决定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拓宽致富路。
“村里有山有水,且春夏与秋冬的风景迥然不同,发展旅游多好。”“可游客来了玩什么?住在哪?吃什么?”面对提议,从未吃过“旅游饭”的村民心里直打鼓。
眼看此事陷入僵局,堑对村驻村工作队向帮扶单位申请30余万元资金打造敬新农家乐作为样板,之后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胡开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于2017年初率先把自家的空房改造成民宿客房。
“2017年当年,我们的民宿接待过夜游客82批,农家乐接待游客162批。”胡开君说,随着游客一波波朝村里涌来,不少村民按捺不住,开始办民宿、开农家乐、卖特产,甚至通过为游客表演黎族歌舞吃上了“文艺饭”。
目前,堑对村共有3家农家乐、31间民宿、9艘观光船投入运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旅游链条,年旅游收入达40余万元。
前不久接棒王大标成为堑对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的胡开君,正谋划着将该村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方向转移。他表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将全力推进无人机培训旅游、绿橙酒厂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村里的旅游设施,力争将堑对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村。 (海南日报营根6月30日电)
三亚育才生态区工委用心办好民生实事
倾听群众心声 为民排忧解难
育才生态区工委相关负责人到立才农场机关宿舍慰问老党员。育才生态区工委供图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去年,家住三亚市育才生态区抱安村的林文清了却了一桩心事,儿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这让林文清夫妇轻松了不少。出门左转,下坡,步行不到200米,是林文清孩子如今的上学之路。
去年9月,东方红小学及其附设的幼儿园建成开学,解决了抱安村6个村民小组100多名适龄儿童读书远的问题。
近年来,三亚市育才生态区工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教育,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之一。地处三亚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交界处的抱安村,是三亚最偏远的村庄之一,孩子的上学问题曾令不少村民十分苦恼。
据了解,2012年前,抱安村有一所学校,但因为生源流失而被撤并入育才光彩小学。村里的孩子去光彩小学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十分不便。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孩子上学,2018年9月,三亚市开通抱安村保文一小组至光彩小学的公交线路。从此3000多名村民和200多名学生可以坐公交车出行。
公交线路的开通,让抱安村的孩子上学不再风吹雨淋,而东方红小学及其附设幼儿园的投入使用,让孩子们上学更方便了。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育才生态区工委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育才生态区那受村,脱贫后的村民在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发展百香果、桑葚、黄金蜜柚等特色产业,踏上致富路。“有村党支部这座靠山,我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十足。”一位村民说,村党支部积极发挥主心骨作用,大家发展产业的热情很高。
育才生态区工委引进海南水果岛公司在马脚村建设火龙果种植基地,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建档立卡户”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务工74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180人次;引进三亚永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雅亮村建设全自动五黑鸡养殖基地,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户的经济收入,已带动32户农户标准化养殖五黑鸡。
经过不懈努力,育才生态区10个贫困村、1020户458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在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大比武中,该区荣获第三组第一名,被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大比武流动红旗”。 (海南日报三亚6月30日电)
省农科院粮作所党支部以科技助农增收
科技“牵手”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省农科院粮作所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省农科院粮作所供图
■ 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俗话说“水稻怕旱,旱稻怕水”,那有没有既不怕水又不怕旱,对生长条件不挑剔的水稻呢?有!
日前,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粮作所)成功选育了海籼香5号和中科西陆4号水陆两用稻新品种。新品种可在水田或旱地种植,可通过机械化或人工直播轻简化栽培。
“近年来,海南水稻年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需要投入大量劳力育秧、插秧、灌溉等,种稻没有积极性。”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王效宁介绍。
针对存在问题,省农科院粮作所提出培育适宜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水陆两用稻新品种的对策。“之前我们在澄迈县、五指山市进行区域性试种,海籼香5号亩产超500公斤,中科西陆4号亩产超600公斤,田间长势和产量表现都很不错。”王效宁说,推广适宜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对调动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省农科院粮作所党支部是一个科研型党支部。如何发挥科研型党支部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省农科院粮作所党支部花了不少心思。“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关键在于科研更好地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王效宁说,科研型党支部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必须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田野里。
从培育水稻新品种,到研究海南野生稻,筛选出支撑水稻育种的新材料,为选育抗病的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再到研发地瓜脱毒苗配套技术……省农科院粮作所以党建为引领,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把好经验、好做法带到一线,把新技术、新观念传给农民。
例如,在东方市东河镇西方村,省农科院粮作所实施的“毛豆-优质稻”粮蔬轮作项目,通过毛豆与优质稻轮作,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良耕地。目前,该村轮作面积达2000多亩,累计带动村民增收300多万元。
为了实现农业科研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双向互动与协同发展,省农科院粮作所党支部派出人员多次深入海南多个村庄,在农家、田间地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专家们俯下身来听困难,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
去年,省农科院粮作所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专家服务团,该团成员大部分是党员。专家服务团成员通过电话、微信、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累计为海南11个市县23个乡镇提供恢复生产科技服务,为全省农业生产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海南日报海口6月30日讯)
上一篇:“黄金现在是否值得入手”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