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大千被日本人抓住两次,每次都撒一个谎,日本人苦笑:你快走吧
引言:
民国时期的战火纷飞中,许多文人雅士都难逃日本人的毒手。可有一位国画大师,却凭借自己的智慧两次化险为夷,他就是张大千。第一次被抓,他竟然装出染上传染病的模样,吓得几个日本兵落荒而逃;第二次被抓,他更是用了一个妙计,不但让日本人乖乖放人,还让他们客客气气地将他送回家中。这位被誉为"东方之笔"的画坛泰斗,究竟使出了什么神来之笔,让日本人无可奈何?他的这两次巧妙脱险,又牵扯出了怎样的历史故事?
一、从画坛新秀到抗日志士
1920年的上海,一场震惊画坛的画展在宁波同乡会馆举行。主办这场画展的不是别人,正是年仅21岁的张大千。展厅里挂满了山水画作,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不到三天时间,所有画作便被一抢而空。
这个名叫张大千的年轻人,凭什么能在画坛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原来在此之前,他已经拜访了不少当时的画坛大家。上海的陈散原见到他的画作后连连称赞;齐白石看了他的作品,当即表示要与他切磋技艺;就连黄宾虹也对这个年轻人赞不绝口。
1925年春天,张大千又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这一次,他创新性地将传统山水与现代笔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一位日本收藏家看到他的画作后,当场就要出高价购买整个展览的作品。
但张大千却摇头拒绝了。他说:"这些画作已经答应卖给其他收藏家了。"其实,这些画作的收入他早已计划好了用途——全部捐给当时正在筹建的上海美术学院。
正当张大千在画坛声名鹊起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这一年,他正在北平办画展,听闻日军入侵东北的消息后,立即宣布画展所得全部捐献给东北义勇军。
从此,张大千的画作有了新的使命。他开始在全国各地举办义展,筹集抗日资金。1935年,他在南京举办的一场画展,短短十天就筹集了两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前线的抗日将士。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大千更是走遍大江南北,在重庆、成都等地举办画展。每到一处,他都会把画作收入捐给当地的抗日团体。有一次在重庆,他连续作画三天三夜,创作出了一百多幅作品,全部用于义卖。
这样的举动,自然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先是派人假装收藏家,想高价购买张大千的画作。张大千知道后,直接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在抗战胜利之前,本人画作概不出售给日本人。"
这份声明一出,顿时在文艺界引起轰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效仿张大千,拒绝与日本人往来。这让日本人恼羞成怒,他们开始暗中布局,想要抓住这个不识时务的画家。
二、第一次巧遇危机
1938年的一个春日,上海南京路上行人匆匆。张大千刚从一家画材店出来,怀里揣着新买的宣纸和颜料。突然,几个日本宪兵围了上来,其中一个操着生硬的中国话说:"张先生,我们长官想请您过去喝茶。"
这哪是什么喝茶,分明是鸿门宴。原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早就对张大千的抗日义展心生不满。他们多次派人劝说张大千,希望他能为日本当局画几幅作品,以示友好。可张大千每次都以"手伤未愈"为由推脱。
这一天,日本人终于按捺不住,打算来硬的。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若能收服张大千这样的文化名人,必定能在文艺界引起连锁反应,动摇中国人的抗日决心。
面对几个凶神恶煞的日本兵,张大千不慌不忙地说:"各位稍等,让我先跟家里人说一声。"说着,他转身对身后的夫人喊道:"你快回家把我那治肝炎的药拿来!"
夫人听出了他话中有话,立即应声:"好,我这就回去拿药!"
几个日本兵听到"肝炎"二字,顿时警觉起来。其中一个问道:"张先生,你说你得了什么病?"
张大千故意咳嗽了两声,说:"就是传染性肝炎,你们知道的,这病现在还没什么好药..."说着,他还往前走了两步。
"八嘎!不要过来!"几个日本兵立即后退,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
在当时,传染性肝炎确实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由于抗生素还未普及,一旦感染,往往会全家遭殃。更何况这些日本兵大多是普通百姓出身,对这种传染病格外忌惮。
见日本兵们退却,张大千又补充道:"其实我这病已经好多了,就是偶尔还会传染给身边的人。前几天,我那几个学生就..."
不等他说完,几个日本兵已经转身就跑,边跑还边喊:"算了算了,改天再请!"
这个计谋虽然奏效,但张大千知道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果然,不出三天,日本宪兵队就派人调查了他的日常行踪。发现他天天出入画廊,与人谈笑风生,哪有半点病容。
一个星期后,日本宪兵队的报告送到了总领事桌上:张大千根本没有肝炎,这完全是个诡计。总领事大怒,立即下令:"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把这个狡猾的画家抓来!"
这一回,日本人显然不会再上当了。他们准备了更周密的计划,要让张大千插翅难飞。
三、智谋与艺术的较量
1938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张大千正在自己的画室里为即将举办的抗日义展作画。突然,一队全副武装的日本宪兵闯了进来,不由分说就要把他带走。临走前,张大千借口要拿外套,对家人轻声说了句话:"如果我今晚没回来,明天就到处散播消息,就说日本人因为我不愿为他们作画,就把我残忍杀害了。"
这句话很快传到了他的弟子耳中。第二天一早,上海的《申报》就刊登了一则惊人消息:著名画家张大千被日军杀害。消息一出,整个上海文艺界一片哗然。
当天下午,齐白石、徐悲鸿等多位著名艺术家联名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日军的暴行。他们在声明中写道:"杀害文化人士,这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摧残!"
消息很快传到了重庆。当时在重庆的郭沫若立即召集文艺界人士开会,决定举行"悼念张大千先生座谈会"。会上,多位文化名人纷纷发言,痛斥日军的野蛮行径。
更让日本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消息竟然传到了国际社会。当时在上海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发回了一篇报道,题为《日军杀害中国著名画家》。文章详细描述了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以及他支持抗日的事迹。
英国泰晤士报也发表评论说:"日军对中国文化界的打击,显示了他们对文明的蔑视。"就连一向对远东事务保持沉默的法国《费加罗报》,也刊登了这则新闻。
国际舆论的压力让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坐立不安。他原本只是想威胁张大千,逼他就范,谁知事情闹得这么大。更让他担心的是,许多外国使馆都来询问此事,有的甚至表示要派人调查。
这时,被关押的张大千却显得很平静。他要来纸笔,在牢房里继续作画。一位日本军官见状讥讽道:"你现在还有心思画画?"
张大千答道:"既然要死,那就多画几幅留给后人看看。对了,我听说你们长官很喜欢我的画,不知道我死后,这些画会不会值钱?"
这句话很快传到了日本总领事耳中。总领事这才意识到:如果张大千真的死在他们手里,这些画作必将成为日军暴行的铁证,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权衡再三,日本人终于妥协了。第二天早上,他们不但释放了张大千,还派车把他送回了家。消息传出后,整个上海文艺界都沸腾了,纷纷前来祝贺。
张大千的这一计策,不仅救了自己一命,还让日本人在国际上大大丢了一次脸。从此以后,日军对文化界的人士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四、艺术家的另一面
从日本人手中脱险后,张大千并未就此收敛。1939年初,他在重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画展。这次画展的特别之处在于,参展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作品,还有徐悲鸿、齐白石等多位著名画家的作品。
画展开幕那天,重庆下着绵绵细雨。可还不到开门时间,展馆外就排起了长队。人们撑着伞,只为一睹这些大师的作品。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大千新创作的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画中的山河虽然雄伟,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悲凉。
当天下午,张大千在展馆里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戴老,这位中统特务头子的到来让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想到戴老开口第一句就说:"张先生,听说你这次画展的收入全部要捐给前线将士?"
"是的。"张大千答道,"我们这些画家,不能上战场打仗,只能用这种方式支持抗战。"
戴老点点头,当场拍板:"这样,你们以后办画展,我派人来保护。"就这样,张大千等人的抗日义展有了特务机关的暗中庇护。
1940年春天,张大千又在成都筹办了一场更大规模的画展。这次除了画作,他还带来了一批珍贵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日军正在四处抢掠中国文物,拍摄和保存这些文物图像成了文化保卫战的重要一环。
画展期间,张大千还组织了一场秘密的筹款活动。他让几位信得过的老画商暗中联系抗日将领,为前线筹集军费。据说仅这一次活动,就为八路军筹集了五万大洋的军费。
1941年,张大千把目光投向了云南。当时,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运输线,运送着大量抗战物资。张大千决定在昆明办一场画展,为保护滇缅公路的将士们筹集资金。
这次画展颇具传奇色彩。张大千把展览地点选在了昆明西山脚下的一座古寺里。参观者除了要买门票,还要爬一段陡峭的山路。尽管如此,八天时间里还是有近千人前来观展,筹集的资金全部捐给了守卫滇缅公路的部队。
从1937年到1945年,张大千总共举办了十二场抗日义展,筹集的款项折合现在的货币约有千万之巨。这些钱有的用于购买军需物资,有的用于救助难民,还有一部分秘密送往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五、历史的选择
1949年深秋,张大千站在香港的码头上,望着来来往往的轮船。这位曾经两次智胜日本人的画坛大师,此时正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在南京举办了最后一场画展。那是一场特别的展览,展出的都是他这些年临摹的敦煌壁画。开展当天,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这些作品了。
一位老画友在展览现场对他说:"大千,你要走了?"张大千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指着墙上的一幅《飞天》说:"这些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啊。"
最终,张大千选择了赴台。临行前,他只带走了四夫人徐雯波和年仅三岁的小女儿。此时的他大约想不到,这一离别,就是三十多年。
在台湾的最初几年,张大千并未停下画笔。1952年,他在台北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展览期间,一位来自法国的艺术商人看中了他的作品,邀请他去欧洲办展。
1953年春天,张大千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在巴黎的卢浮宫,他见到了毕加索的作品。这次相遇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山水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
1956年,张大千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了轰动一时的个展。他创造性地将泼墨与泼彩技法融入山水画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欧洲艺术界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张大千在欧美各地举办了数十场画展。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到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巴黎的奥赛美术馆到罗马的国家美术馆,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大艺术殿堂。
但不论走得多远,他始终惦记着故土。每逢农历新年,他都要画一幅梅花。1980年,他在一幅《江南春晓》的题跋中写道:"江南好,最忆是江南。"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病逝,享年84岁。他的最后一幅画作是一张未完成的山水,画中的山峦若隐若现,宛如他对故土绵长的思念。
在他身后,人们发现了一叠未曾示人的画稿。那是他这些年来默默临摹的敦煌壁画,每一笔都凝聚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这些画稿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资料。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