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龙凤呈祥” 项圈锁 拍摄 /秋慈
- 带你发现民间手艺人的匠心之美 -
撰文|秦改梅
供图|刘兴东
银饰,反映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在山西这方古老的土地上,醇厚的风俗和精湛的工匠技艺,造就了享誉一时的“晋工”银饰(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山西银饰被人们称为“晋工”银饰)。
时光辗转,伴随着匠人的敲打声,山西传统银饰历经漫长的岁月浸染仍在传承,匠心巧思的錾银人创作出璀璨夺目的作品,吸引着世人惊喜的目光。
本期每日深阅读,小编走进山西平遥古城,在一座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晋商老宅中,寻访到了“晋工”金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兴东。
▲刘兴东于赵大第故居内
“姥爷的爱好促成了父母的姻缘”
入平遥古城西门,步行了二十多分钟,穿过几条清冷的街巷,小编到达了刘兴东位于古城赵大第故居内的工作室——“兴东坊”。
2015年,晋中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遗后,他便把工作室从古城外一处租用的小院搬进赵大第故居内,这是一座建于康熙年间,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四合院。
宅子最初的主人赵大第是刘兴东的老姥爷,当时的赵家是经营布庄发家的晋商富户,而到了刘兴东的姥爷这一代,痴迷戏剧的姥爷弃商从文,搞起了戏剧。
▲刘兴东
谈起老宅背后的家族历史,刘兴东留存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拍摄背景正是百年前的赵大第故居。
照片里有五位英气勃发的少年,其中四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不同的乐器,最左边弹着三弦的少年就是刘兴东的姥爷。
令人意外的是,这张照片是刘兴东偶然间从古玩市场买回来的。
“照片拿回家后,家里人看到都很欣喜,连姥爷自己都想不起来他曾经拍过这张照片……”
▲刘兴东收藏的老照片,左一弹着三弦的少年为刘兴东姥爷
刘兴东的姥爷称得上是晋剧界的泰斗,毕生精力都在研究晋剧、教授徒弟,那时家里请着全国各地的戏剧名角,山西的戏曲名家程玉英、郭兰英等是家里的常客,姥爷还和一众票友一手创立了丁果仙剧团。
在晋剧流行的年代,陕西剧团、内蒙古剧团、山西剧团等全国各大剧团都来当时的平遥工艺美术厂买乐器、刀具等表演用具。
刘兴东的父亲是当地出了名的好木匠,因出色的手艺被特招进工艺美术厂做活。
“父亲还经常受邀到姥爷家里维修和制作乐器,精湛的手艺和实诚的人品深得姥爷赏识,促成了父母的姻缘。”
刘兴东的父亲对手艺非常敏感,美术厂里云集了各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善于琢磨的父亲在敲敲打打中,跟着老艺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金银器制作。
同是匠人,金银匠的收入更高一些,后来父亲就转行做起了金银器。
上学时,每周末刘兴东都跟着父亲去厂里,对厂里的艺人充满了好奇,总喜欢这家看看那家瞧瞧,早早就接触到了各种民间手艺,对金银器制作技艺的喜爱也缘于儿时父亲的影响。
▲刘兴东制作的暗八仙平安扣
“我曾四处漂泊,背着货物到处摆地摊”
平遥的金银錾刻历史悠久,得益于当年平遥县的银器出口,珍贵的“晋工”金银器制作技艺才得以保留下来,但现在像刘兴东一样的传统金银匠已很少。
20世纪80年代初,平遥县成立了一个首饰厂,做银器的外贸出口,主要销往欧洲。
▲清 戏曲人物宫锁 拍摄 /秋慈
首饰厂将平遥仅存的几个老银匠召集起来,培训了一批学员,后来首饰厂被工艺美术厂接手,几年后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厂里的工人大都改了行,刘兴东父亲则继续从事着金银器制作。
1988年,刘兴东初中毕业,作为家里的长子,为了贴补家用,他跟随父亲学习金银器制作。
20世纪90年代,手工金银器加工逐渐有了市场,山西介休、榆次、太原的客户都到平遥买金银器,那是平遥金银器市场最好的几年。
刘兴东和父亲经营着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生意多到忙不过来,但他还是想走出去,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个时候,主要做面向普通百姓的银饰,手镯、项链、耳饰等,花样和款式比较简单。自己年轻气盛,兴趣正浓,手艺学得特别快,但和父亲一起的时候,心里总觉得拘束不自由,我就想着出去开店,但父亲坚决反对。”
1996年,平遥古城明清街开放,当时叫平遥古玩一条街,在全国都很有名。
刘兴东在明清街上租了一间小门店,做一点仿古金银器摆出来卖。
▲刘兴东金银器制作
其间,结识了来平遥收老银器的台湾客户,刘兴东先是帮着修补老银器的残缺部分,后来又按照老样式给客户制作仿古银器。
仿古实则对技艺的要求很高,刘兴东针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到处寻找、收藏、研究老银器。
“老银器在台湾市场比较好,与那边客户的合作保持了很多年,彼此之间达成了一种信任和默契,客户向来只向我提供样品,加工的数量和价钱都任由我来定。”刘兴东说。
可惜两年后,随着古玩一条街的没落,刘兴东的店铺随之关闭。
为了生计,他在古城外租了一处小院,一边接订单做活,一边背着货物在全国各地到处摆地摊。
▲刘兴东金银器制作
广州、上海、天津、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刘兴东都去过,近一些的是太原。
和其他本地商贩一道,每天夜里十二点在平遥古城明清街集合,坐着破旧的中巴,半夜两三点到南宫古玩市场抢占摊位,然后一直熬到天亮开始卖货。
刘兴东说:“自己还算幸运,无论走到哪里,多多少少总有生意。那时精力旺盛,收摊以后我也不休息,喜欢到当地的市场上逛逛,再淘一些金银器等古玩作收藏。”
回想起那些年四处漂泊的日子,刘兴东并不觉得辛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忠实的客户。
在北京潘家园摆摊时,刘兴东结识了浙江的一对小夫妻,先是买了几样他的小件金饰,后来陆陆续续又回购了一些,再后来,这对经营金店的小夫妻专程来到平遥,与刘兴东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刘兴东作品 富贵平安黄金宫锁局部
“有一段时间,台湾经济运行状况不太好,而我的主要客户在那儿,当时特别担心销售渠道受影响,但没想到,在与台湾客户的合作中断后,来自浙江温州的订单不断增多。”
刘兴东说,通过口口相传,不止是浙江温州,全国各地慕名找上门来的人接踵而至。
“时装周的走秀让我兴奋了一个多月”
2012年,中央美院的唐绪祥教授受文化部委托,在全国各地寻找、走访金工手艺人。
唐绪祥本身就对老银器情有独钟,了解到刘兴东对老银器有多年的收藏史,专程到平遥找到了他。
唐教授看了刘兴东的收藏及作品,随即告诉他,让准备几件作品参加当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在唐绪祥的邀请下,刘兴东精选了六件器型较大的仿古银宫锁参加了国博的展览。
宫锁是刘兴东的代表作,一个民间匠人的作品能够代表一种地域文化,升级为艺术品入选国博,对于刘兴东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刘兴东作品 忠孝节义宫锁
▲刘兴东作品 喜登金钱挂锁
▲刘兴东作品 状元第挂锁
缘于对“晋工”银饰的深厚感情,在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的时代,刘兴东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
品质的坚守让他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不断有作品在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刘兴东和他所代表的“晋工”金银器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传家”是晋商的理念,旧时打金银器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因此金银器在原料上能重则重,用料厚实,这也赋予了山西金银器厚重、大气的特点。
▲山西传统金银器用料厚实,器型厚重、大气
过去匠人使用的工具笨拙,如今大为改进,制作起来更省力。
刘兴东相信,现在的匠人如果能锲而不舍地坚持下来,一定能够超越前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2018年,由合作伙伴周洋霞设计,刘兴东纯手工打造的古法黄金婚嫁饰品亮相上海时装周。
当“晋工”金银器制作技艺与当代时尚潮流相结合,传统的样式融合新的设计理念,精工细作的宫锁、手镯及耳坠等饰品让人眼前一亮。
▲刘兴东与上海时装周模特合影
▲刘兴东与周洋霞时装周合作作品
▲刘兴东与周洋霞时装周合作作品 喜上眉梢黄金包玉锁
在时装周最后,刘兴东和周洋霞牵着T台小模特一起绕场走了一圈。
采访中,刘兴东打开电脑与小编共同回顾了当时的场景。
“从时装周回来,我兴奋了有一个多月!”
重温当时的走秀,刘兴东不禁流露出一脸的喜悦,他不曾想到,有一天能站在如此闪耀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传统手工匠人能在市场有一席之地,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刘兴东已然很知足。
▲刘兴东作品 双喜和合项圈锁
“新的时代更要沉下心来做工匠”
刘兴东记得,刚开始学手艺的时候,平遥街上有七八家手工银店,后来打银匠没法生存,纷纷都转了行。
在全国各地到处跑,勉强为生的那几年,刘兴东心里默默想,以后决不会让自己的儿子从事这行。
但这些年情况越来越好,看到了传统金银器发展的美好未来,但手工艺的传承依然遭到冷遇,很难招到合适的徒弟,这是一个令他想起来就头疼的问题。
“以前是师傅挑徒弟,现在是徒弟挑师傅,有人愿意学,自己都偷着乐。”
▲跟随刘兴东学艺的徒弟
▲跟随刘兴东学艺的徒弟
学手艺,需要静下心来在时光中慢慢打磨。
当初刘兴东当学徒的时候没有手机,互联网也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干扰因素,每天从早到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技艺,敲敲打打一天就过去了。
而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个苦。
就在小编采访的前一天,一个二十七岁当兵退伍的小伙找到刘兴东,想学个手艺谋生,但考虑到对方的年龄,面临着养家糊口的现实问题,刘兴东婉拒了。
“学手艺要趁早,三年可以学个大概,十年以上才有可能成就一个差不多的金银匠人,很多人迫于生存压力中途就放弃了。”
从十几岁学习到现在,从事手工金银器制作三十多年,外表看似温和内敛的刘兴东骨子里其实很“犟”,有着执着的坚守。
匠人有时被称之为“犟人”,有着性格中倔强坚持的一面。
匠人做活必须拿出自己的特色,无论大器小件,在工艺上都要求精细。
过去匠人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不像现在机械化加工所导致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在刘兴东看来,老一辈的匠人没有功利之心,讲究的是严苛的品质,当你看着老物件上锤打、錾刻出的纹饰,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匠心巧思和传递的美好遐想。
▲清 烧蓝戏曲人物多宝项圈锁
▲清 银挂饰
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沿袭,更是一种匠人品质和精神的延续,新的时代更要沉下心来做工匠。
刘兴东银器制作流程简介
手工制作一件精美的银器,需要铸铅模、打银皮、压粗模、银皮填胶、上胶板、錾刻、磨焊口、焊接、打磨、炸酸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里还包含若干复杂的小工序。
其中,錾刻是银器制作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也是“晋工”金银器制作技艺的特色。
▲铸铅模
▲打银皮
▲压粗模
▲银皮填胶
▲上胶板
▲錾刻
▲錾刻好的正反两个面
▲焊接正反两面
▲打磨
▲炸酸,这是抛光的一个步骤,把银烧红后放入磷酸中,去除银表面的杂质。
▲成品
传承人档案——
▲刘兴东
刘兴东,男,1972年出生,山西平遥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平遥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3年首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4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精品博览会上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15年获第五十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平遥县文化艺术节联合会授予“金牌工匠人物”称号;2017年被评为晋中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获首届“山西省职工手工艺品展评活动”一等奖。
—作者手记—
刘兴东不善表达,但是他尽力配合着采访,面对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就停下来认真地思考一番。生活中,刘兴东是一个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保持着强烈好奇心的人,弹吉他、吹口琴、写毛笔字、种灵芝……刘兴东说他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要尝试,还经常网购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聊起兴趣爱好,刘兴东笑呵呵地搬出一台前几天刚网购的小型爆米花机,兴致勃勃地展示起来,还现场爆了一锅香喷喷的爆米花给大家吃。像个孩子般坦诚、率真,这是他令人感到可爱的一面。就在一个多星期前,刘兴东的工作室刚结束了某电视台一连几天的视频拍摄,这让他略感疲惫,原本清静的工作室不断有客户和媒体的到访,这是他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成名的烦恼”。
▲刘兴东为大家现场爆米花
—AND—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每日深阅读,让阅读有温度,让思想有深度,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上一篇:南非:当之无愧的“黄金之乡”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