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3家央企控参股124家金融机构
长江商报消息 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超13万亿,版图扩大欲谋旗下金控平台曲线上市
编者按
坐拥庞大的产业,手握雄厚的资金,央企进军金融板块显得顺理成章。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央企布局金融业务,至少控股一家金融公司的央企达到23家,旗下金融资产超13万亿,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金融全牌照领域。
为下好未来金融行业布局这盘棋,央企金融布局呈现出金控平台化,并且正在寻求曲线借壳,将金融资产整体打包上市。
学者认为,央企布局金融业务有益于产融结合、促进主业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但也不能排除“热衷”而导致“脱实向虚”,如何规避风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策划/姚海鹰
□本报记者 沈右荣
从地产到金融,央企的业务布局已然转向。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按照至少控股一家金融机构为标准,截至目前,23家央企达标(含不属国资委管理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其共计控股66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13.54万亿。另外,23家央企还参股了58家金融机构。
从控股金融机构看,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托等。不过,目前尚无一家央企获得金融全牌照。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央企的金融业务几成主业之一,通过组建金控平台管理庞大的金融体系。最典型的当属国家电网旗下的金控平台英大国际控股集团,其控制有英大人寿、英大泰和财险、英大证券、英大国际信托、英大期货等多家金融机构。
央企看中金融机构,当然也获得了不菲的回报,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去年末金融产业营业收入58.28亿元,利润总额突破33.92亿元,成为集团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8月4日,一大型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无论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金控平台化正成为趋势。相较而言,央企具有资金、资源等实力,在该领域更有优势。未来,预计会进入资本市场增强“补血”功能。
布局金融不遗余力,但尚无一家拥有全牌照
央企布局金融业务可谓不遗余力,金融版图呈扩大之势。
具体来看,控股金融资产规模最大的是招商局集团,旗下拥有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信诺人寿、招商基金、招商期货、博时基金等6家公司,持股比分别为持股29.97%、50.85%、50%、100%、100%、49%,总资产合计达到6.94万亿。此外,招商局集团还参股了台州银行和中诚信托,分别持股10%、3.33%。
资产规模最小的是中石化,其持有浙石期货95%股权,但其资产仅有2.42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3家央企共计控股了66家金融企业,其中,招商局集团和国家电网控股的金融企业均为6家,华能集团、五矿集团、中航工业控股的金融企业均为5家,中石油、国开投资、烟草总公司均为4家,而南方电网、东方航空、一汽集团、中钢集团、华电集团、中石化等6家控股的金融企业仅有1家。以资产规模计算,66家被控股金融企业的总资产达到13.54万亿。
此外,23家央企至少还参股了58家金融企业,参股金融企业数量最多的是中烟总公司,达到14家,也是唯一一个参股金融公司数量超过两位数的央企。排名第二的是宝武钢铁,参股了8家。其参股企业以银行和保险为主,如湖北银行、汉口银行、渤海银行及新华人寿、长江养老保险、长江财险、北部湾财险,另外一个是长信基金。第三是国家电网,参股企业达到6家。中钢集团、东方航空、中海油、中化集团等4家央企未参股金融企业。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上述央企布局的金融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所有金融领域。不过,具体到每一家央企,截至目前,尚无一家央企拥有全牌照。拥有牌照数量最多的招商局和英大国际也存在金融牌照不全问题。如招商局缺少信托牌照,英大国际没有银行牌照。
打造金控平台,央企资本运营路线明晰
央企金融业务布局正向金控平台化方向大踏步迈进。
长江商报记者逐一查询发现,不少央企的金控平台日渐清晰。如招商局集团、五矿集团、中石油、中航工业、国家电网等,通过金控平台控制着较为庞大的金融资产。
已是A股上市公司的中航资本是中航工业的金控平台,中航资本旗下拥有中航证券、中航租赁、中航信托、中航期货及中航投资控股等多家金融公司(不含中航财务公司)。去年年报显示,中航资本的主营构成中,除了财务公司,主要是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其中28.14亿元由这三家公司贡献。
国家电网的金控平台英大国际控股集团知名度较高,目前,英大国际控股英大泰和人寿、英大泰和财险、英大证券、英大国际信托、英大期货、英大基金等金融机构,还参股了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华泰保险、湘财证券、国泰基金等金融公司,在广发银行、华夏银行的持股比较高,分别为20%、18.24%。英大国际曾明确提出,2020年前,打造1—2家金融旗舰企业,最终实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控股集团。
此外,华能集团、国家电投等央企正在金控平台化路上前行。目前,华能集团通过华能资本控制着10家金融企业,其控股的金融企业有永诚财险、长城证券、华能贵诚信托、长城基金、宝城期货、天成租赁等,参股有杭州银行和华西证券。截至去年底,华能资本管理进入资产总额达到1.33万亿元。同比增长3503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多数央企布局金融业务始于本世纪初,至今超过10年。
获得金融牌照较多的国家电网,早在2004年左右开始落子金融产业。此间,接手了英大信托、参股湘财证券、入主蔚深证券(后改名英大证券),并发起成立期货经纪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2005年,国家电网申请筹建英大泰和财险、寿险公司,并于2007年开业。而在2006年,国家电网入股广发银行,并持股至今。
金融业务对央企的贡献不可小觑。
去年,华能集团金融产业营业收入137.6亿元,实现净利润45.6亿元,对华能集团的净利润贡献度达到26%。同样,力图成为综合性金融产业集团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去年的经营业绩中金融产业贡献不菲。其官网显示,截至2016年末,集团金融产业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961.64亿元、231.87亿元,营业收入58.28亿元,利润总额突破33.92亿元,成为国家电投集团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谋求曲线上市或成趋势
逐步清晰的央企金控平台谋求曲线上市或是其发展趋势。
“央企的金融版图正在扩大,如果要做大做强,还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补血。”一大型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无论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金控平台化成为趋势,尽管有央企作后盾,资源、资金具有优势,但仍然会进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在这位券商人士看来,在如今IPO提速、融资额度明显降低的现实中,央企金融资产曲线上市的可能性较大。“央企金融资产体系庞大,时下IPO生态巨无霸难行。”该人士说。
实际上,目前A股三家央企的金控平台均是曲线进入。
最先登陆A股的是中航工业的金控公司中航资本。2012年,铁路概念第一股北亚集团因为多年亏损而破产重整,陷入长达五年的停牌状态。这样的困境被中航资本捕捉到,并迅速牵手。当年2月14日,其重组方案获得有条件通过,中航资本66.48亿元借壳完成,成功实现上市。
去年底,五矿集团的金控平台五矿资本也通过资产重组实现金融资产整体上市。公开信息显示,五矿资本借壳途中经历了遭问询、补材料、暂中止,在长达7个月的等待后,最终获得通过。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五矿资本的借壳跟普通公司借壳上市模式不同,五矿资本是将五矿证券、期货和信托公司等整体打包上市。去年年报显示,五矿资本的主营构成中,期货、信托和证券位列前三,贡献了89.3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的93.17%。
几乎与五矿资本曲线借壳上市同步,中石油集团的金控公司中油资本也实现了金融资产整体上市,其手法与五矿资本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中油资本金融资产高达755亿元,4倍于五矿资本。
回溯ST济柴公告发现,中油资本将中油财务公司、昆仑银行、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公司等一起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打包上市。
除了上述三家央企金控公司外,宝钢集团通过华宝投资管控华宝信托、华宝兴业基金、华宝证券等金融资产,去年,也准备借壳*ST韶钢实现金融资产整体上市。不过,因为重组过程复杂等,重组终止。
中烟偏爱银行投资 持股18家金融企业资产超2000亿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沈右荣
因没有上市而显得格外神秘的中国烟草总公司(简称中烟)默默地建立起庞大的“金融大厦”,在众多布局金融的央企中拔得头筹。
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烟系控股有云南红塔银行等4家金融机构,参股有中信银行、中国太保等14家金融企业。根据这些企业公开的总资产、总市值计算,中烟系金融版图规模高达2028.36亿元,其中,上市体系的市值达到1096.04亿元。
颇为有趣的是,中烟偏爱银行,除控股红塔银行外,频繁通过参与定增入股银行,目前已入股9家银行,其中6家为上市银行。
8月4日,一银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中烟现金流充沛,是银行的重要客户,因此,银行定增时争相拉拢这位金主。
烟草业研究学者周阳敏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中烟频频对外进行金融财务投资是为其充裕的资金找出口,但作为烟草企业,究竟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有明确界定。
参股10家上市公司,股权市值超千亿
除地产外,中烟不经意间布局出资产超两千亿的金融版图。
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烟控参股了18家金融企业(以进入前十大股东名单为统计口径),其中,控股4家,分别为云南红塔银行、红塔证券、红塔红土基金、红塔期货;参股金融企业达14家,其中8家为银行,分别为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江西银行、西安银行。另有海通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证券等3家证券公司,万向信托、西部信托等两家信托公司及中国太保一家保险公司。
从金融企业经营范围看,上述18家金融企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多个领域。
中烟控参股的18家金融企业,资产规模庞大。
长江商报记者逐一查询统计发现,中烟在红塔银行、红塔证券、红塔红土基金、红塔期货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8%、40.82%、49%、100%。截至去年底,这4家公司的总资产分别为303.99亿元、154.09、9.80亿元、2.51亿元,合计470.39亿元。参股的非上市金融企业江西银行、西安银行、万向信托、西部信托,中烟的持股比分别为3.85%、15%、14.49%、1.53%。去年,这4家公司的总资产分别为3362.88亿元、2179.68亿元、28.91亿元、86.30亿元,由此计算,中烟对其享有的资产权益分别为129.47亿元、326.95亿元、4.19亿元、1.32亿元,合计为461.93亿元。
在上市体系,除了3家证券与1家保险,其余6家为银行。如果以8月4日A股收盘价计算,中烟在这1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市值超过千亿元,为1096.04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中烟持股市值最高的为兴业银行,市值为272.81亿元,其次是中国太保,市值也超过200亿,达到207.91亿元。此外,持股国信证券的市值也达到193.76亿元。持股市值最少的是光大银行,为25.35亿元。另外,持股农业银行的市值也不足30亿元,为27.68亿元。
综合上市体系和非上市体系,截至目前,中烟所持股的18家金融企业资产达到2028.36亿元。
与百余家央企对比看(中烟不属于国资委管理的央企),中烟超2000亿的金融资产仅次于华电集团,排名第十三位。不过,在控参股企业数量方面,中烟以18家数量高居榜首。
豪气参与定增,携119亿独家认购中信银行
揽下超两千亿元金融资产,豪气参与定增是中烟进行金融版图布局的重要途径。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中烟投资入股银行主要有两个高峰,一个高峰是2004年至2006年,另一个高峰是2012年至2014年。
第一个高峰主要由红塔集团及各省烟草公司进行,中烟暂居幕后。这期间,红塔集团先后投资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分列第五大和第七大股东。红塔集团还成为富滇银行的第八大股东,持有8000万股。此外,红塔集团还持有玉溪市商业银行6400万股,持股比7.68%。在去年,通过大比例增资,红塔集团(现改名为合和集团)晋升为控股股东,并将其改名为红塔银行。
此外,2006年,中烟总公司江苏公司参股浦发银行,持股16088.04万股。目前,因浦发银行股本不断扩大,中烟已从其前十大股东名单中退出。
第二个高峰则是中烟唱主角。2012年,交通银行定增募资566亿元,中烟系阵容豪华,不仅有上海海烟旗下的海烟投资,还有云南红塔,中烟总公司浙江公司也强势入驻,共斥资45亿元。
2013年初,兴业银行定增募资240亿元,除了人保系三家公司参与外,中烟认股了50亿元。
其实,此次参与定增,中烟是在加码持股兴业银行。在兴业银行上市之前,即在第一个投资高峰,中烟系福建烟草旗下的海晟投资和湖南中烟就已进入,分别持有2.94亿股、1.51亿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二季度,中烟还加仓了兴业银行,增持了49.67亿股。目前,中烟系对兴业银行的持股比为7.47%,成为持股超过5%的重要股东。
惊艳市场的大手笔是2014年10月30日,中信银行定增,中烟携119亿元独家认购。交易完成后,中烟成为中信银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8%。去年,中信银行实施了增发,中烟的持股比降至4.39%。
除了上述入股金融企业方式外,中烟还采用过联合发起、网下申购等方式布局金融业务。
2010年,农业银行上市时,网下申购机构名单中就有中烟的身影,其出资20亿元认购7.46亿股。2002年,红塔集团与中银国际控股、中国石油等6家企业联合发起中银国际证券,曾位列第五大股东,持股占比6%,后因“一参一控”问题转让。
投资金融业务与烟草产业关联度低
主业为烟草的中烟布局金融业务主要以财务投资为主,金融业务与其主业关联度不高。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除了控股的4家金融企业外,中烟在14家金融企业的持股比例并不高。截至目前,在14家金融企业中,中烟系持股比超过10%的仅有国信证券、西安银行和万向信托3家,持股比分别为16.77%、15%、14.49%。持股达到5%及以上的仅有兴业银行和中国太保,持股比分别为7.47%、6.93%。持股比最低的是农业银行,仅为0.23%。此外,在光大银行和西部信托的持股比也不到2%,分别为1.34%、1.53%。
在上述三家持股比超10%的公司中,中烟位列国信证券第三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深圳投资控股,持股为33.53%,第二大股东为华润深国投信托,持股25.15%。在西安银行前十大股东中,中烟排第四位,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19.99%尚差一个举牌的差距。而在万向信托身上,虽然中烟位居第二大股东,但与第一大股东万向控股的持股比76.50%相比,距离还很遥远。
毫无疑问,中烟问鼎上述三家公司第一大股东之位尚有不小的距离,更不谈控股了。这意味着,中烟的财务投资角色还会继续下去。
一银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中烟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无论是定增募资还是日常的吸收存款,都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这也是中烟的金融布局中银行板块偏重的主要原因。
也有研究人士认为,正是因为现金充足,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下,中烟要为这些资金找到安全出口,而投资金融尤其是银行,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愿景。
不过,包括烟草业研究学者周阳敏在内的人士认为,中烟的业务范围是统一组织和安排全国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和建设工作,解决行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对烟草基层工商企业进行领导、协调、管理和服务等。显然,大面积布局金融业务对其主业的贡献不大。在其看来,作为烟草企业,究竟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有明确界定。
央企需聚焦主业 独立运营金融板块
长江商报消息 三分之二央企陆续开展金融业务,引发市场“脱实入虚”争议,专家建议——
□本报记者 但慧芳
一组央企“热衷”进军金融业的调查数据引发行业众多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三分之二数量的央企都在陆续开展金融业务,有一半左右把金融投资或服务列入业务板块。而23家至少控股一家金融机构的央企,共控参股124家金融机构,金控平台化布局方向明显。
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央企,在电力、石油、核能、航空、装备制造等主业之外,对金融业务的“深度”涉足和拓展,让不少行业人士对可能出现的偏离主业、“脱实入虚”风险产生担忧。
8月5日,著名经济学家管清友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做金融业务初衷是服务自身的主业,但金融行业有着天然的拓展需要,目前的现状还谈不上“脱实入虚”,不过按照国资委的监管要求,央企应该聚焦主业。“从长远来看,央企应该适度发展金融产业,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或成立金控平台,按金融市场规律发展金融业;或者剥离‘不擅长’的金融板块,交付外部机构进行运营。”
在武汉大学金融系教授叶永刚看来,回归主业(指主业所占比重超过50%)、服务实体经济和控制风险是央企发展金融业的三大方向,“跟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混业经营、合作经营,借力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进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高成长性和高盈利性吸引央企进军金融业
轰轰烈烈的“金融热”,近期不仅席卷了民营企业、地方性国有企业,连有着实体经济“顶梁柱”之称的央企,也深涉其中。
来自权威媒体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分之二数量的央企都在陆续开展金融业务,有一半左右把金融投资或服务列入业务板块。其中,不仅有把金融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更有金融利润总额成为重要利润增长点的国家电网、中国华能等。有少数央企,甚至已经形成主业、房地产、金融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
此外,最近几年筹建的央企金融控股公司就包括五矿资本、中航资本、华能资本、英大国际、华电资本、中广核资本等,而更多公司正在加入这一序列。
事实上,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比如中油资本,旗下已经聚集了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昆仑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昆仑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囊括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融资租赁、财务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投资公司,几乎“集齐”了主要的金融牌照。中航、中石油、国家电网、中粮、宝钢等央企亦是握有近10张金融牌照的代表。
“央企对金融业的‘热衷’,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行业已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中枢,特别是通过金融业务可以自主管控、调动庞大的金融资源,同时金融业对其他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业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导致资金资源实力雄厚的央企纷纷涉足金融业、收集金融牌照。”近日,香颂资本执行董事、并购投资专家沈萌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从央企本身出发,由于央企内部结构庞杂、金融业务需求大,自有金融业务也方便满足自身需求,且央企早期也有金融业务的运营基础。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方人士的证实。有行业专家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央企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也面临新的挑战,有些央企在主业遇到市场竞争与创新发展的瓶颈时,发现金融业受到社会需求的刺激快速增长的机遇,便快速进入金融业,而后更多的央企前赴后继涉足其中。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从金融业的覆盖程度来看,其成立最早、最为常见的财务公司,目前几乎绝大多数央企都有设立运行,通过集团内部“造血”的资金为集团其他内部成员进行“输血”。另外,信托、融资租赁和基金业在央企中所占比重也较大,超出保险、证券、银行业等。
遭遇“实”与“虚”的争议
一位资本行业人士表示,央企扎堆进入金融行业后,在市场的推动下,一些央企更关注盈利情况,不可避免的其下基金、证券、信托等业务会主要以集团外部市场为主,而对银行、保险等板块的金融股权投资也多属于财务投资,难以达到金融业促进主业发展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产融结合”的宗旨,央企存在着“脱实入虚”的倾向。
以国家电网构建为例,其金融控股平台国网英大国际控股,拥有英大泰和人寿、英大泰和财险、英大证券、英大国际信托、英大基金、英大期货,虽没有控股银行,不过其在广发银行及华夏银行的持股分别高达20%及18.24%,拥有重大话语权。但就电力产业的发展来说,上述金融平台对其产业支持,在年报业务呈现及经营方向上,更多的是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产业并购和产业收购,间接为产业发展服务。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6到2016年,国家电网金融产业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为9.8%,国家电网金融产业平均利润总额占同期利润总额占比最高年份为2009年,达到72%。2010年到2014年,国家电网财务公司的利润总额合计约为142亿元,其中2014年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接近80%;同期国家电网的利润率则不到4%。
经济学家管清友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央企金融面临的“尴尬”境地在于,一旦进入金融行业,要做大做强需服务多个行业、多类型的机构,因为金融业务有着天然的拓展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它不可能仅仅服务于主业而不去做市场上的业务,而做大之后,金融行业的盈利水平又超出大部分行业,这就出现了央企是否“脱实入虚”的争论。但从目前国资委对央企将金融业纳入主业的进程来看,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五矿集团、宝武钢铁、招商局等少数几家为国务院国资委核定将金融纳入主业的企业,更多央企的金融板块尚处于“从属地位”。
从业绩和利润贡献比重来看,管清友表示,虽然“脱实入虚”目前看来并未呈现出来,但金融业务利润在央企整个业务收入当中占比的提高,其他相关业务则有所萎缩下滑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对于央企来说,也比较难以抉择。一方面,利润考核上,需要靠金融来赚钱‘弥补’主业利润的下滑,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国家战略和监管方向要求回归主业,将主业做强做大,如果产业本身缺乏‘造血’能力,即使金融进行辅助也很难做大做强。”有资深行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直言。
亟需重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但是比“脱实入虚”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金融的系统性和传染性风险成为多位行业专家关注的焦点。
“央企涉足金融产业,重要的不是干不干金融,而是在干什么类型的金融,怎么去干金融。”武汉大学金融系教授叶永刚对长江商报记者强调。
他表示,目前有些央企被认为金融产业比重大、实体产业比重小,其实并没有一个一定的标准来衡量。从今年金融工作会议的指导方向来看,一是回归主业,让主业的发展能够占到央企50%以上的比重;二是服务实体经济,无论是服务自身的主业还是服务社会其他的产业发展,防止“以钱炒钱”;三是要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金融泡沫等。
管清友也表示,从长远来看,聚焦主业是央企的核心发展思路,目前来说,既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要按照金融行业的风险去管控风险。
“金融业相比于实业有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若与实业离得太近,风险可能会在系统之间传染。”此前,有金融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称,一些央企信托可能出现的风险需引起关注。
熟悉产业发展规律的资深资本人士沈萌指出,金融业的核心就是风险,而实业的风险与金融业相差很多,金融业如果附属于实业,那么就可能将实业的风险通过金融业扩散。“因为金融和实业的金融思路几乎完全不同,建议央企将目前绝对控股的金融子公司独立出来,按照金融机构经营独立、股东均衡的模式进行优化。”
叶永刚也认为,混业经营和合作经营是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央企可借力外部金融机构的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的发展。
“实业公司根本上应该做精做强主业,从长远来看,做过多的金融业并不是央企的任务。”管清友指出,“短期内央企要做金融业,应立足服务主业,成立控股的金控平台,逐渐剥离一些盈利能力不强的金融业务。”
上一篇:应声跌停!三部门召开“提醒告诫会”,严打铁矿石哄抬价格!监管频繁出手,机构:价格存在进一步下跌可能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