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Karma
编辑|t
引言1979年,山西一位姓杨的农民大爷,神情有些紧张的迈进了当地县城的银行里。
当天银行里办理事务的人并不多,接待人员并没有因为大爷的衣着打扮就对他抱有歧视,而是耐心的询问他要办理什么业务。
(80年代银行接待)
大爷嘟囔了一会,最终挤出来一句“换金条”。
说完,大爷竟然真的从口袋里掏出来了两根金条,交给了银行的工作人员,银行的工作人员检查了这两根金条,立马就发现了蹊跷之处,赶忙和当地公安局取得了联系。
很快,杨大爷就被闻讯赶来的警察按住了,他的金条从何而来?为什么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够单纯凭借一根金条就向警方案呢?
(蹊跷的金条)
一、来历不明的金条话说杨大爷在来到银行之后一直支支吾吾,在银行工作人员的主动询问之下,才表明了自己的来意,掏出了兜里的金条。
银行工作人员在拿走金条之后立刻对其进行了检测,发现这种金条的款式前所未见,根本不是近期流通于市面上的金条。
(场景复现)
而且银行工作人员在初步检测之后,发现这些金条的质地不纯,甚至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提炼和压模的工序完成度都相当之低,金属表面还有大面积的黑斑和杂质。
银行工作人员问起大爷这些金条有没有相关质检的证书,想在银行把金条换成人民币,相关证书显然是必须的,但是大爷却表示自己手头一张证书都没有。
显然,金条的来历非常可疑,黄金作为贵重金属,正常流通都是需要检测机构的认定说明的,既然大爷拿不出任何证书,那么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当然会怀疑起这些金条的来历。
(市面上常见的黄金鉴定书)
银行工作人员带着怀疑的态度问询了大爷这些金条究竟是从何而来,杨大爷又憋了半天,最后挤出来了一句
“祖传的。”
这样的理由显然是不过关的,杨大爷的身份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在工作人员的视野当中,杨大爷无非只有两种身份可能:要不就是盗墓贼,要不就是伪造金条的造假者。
(80年代盗墓很常见)
不论是盗墓还是伪造金条,罪名可都不小,正因如此,银行方面才决定一边稳定住杨大爷,一边直接选择警。
警察到来之后,立刻对杨大爷进行了控制,跟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就将杨大爷请回了局里,面对警察的问询,杨大爷赶忙把实情透露了出来……
二、金条原来是意外之喜话说杨大爷老实本分,一生从未有过违法乱纪之事,自己的职业也不过是个普通农民,跟什么盗墓贼和伪造金条者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
根据杨大爷交代,自己这些金条的来历非常奇特,那天他照常上山砍柴,手里提着柴刀,肩上扛着柴木,悠哉悠哉的走在山野之上。
(场景复现)
那天的山路很不好走,因为前一天当地刚刚下过一场暴雨,路边的沙石变得泥泞不堪,杨大爷也非常小心,走一步歇一步,生怕一不注意就摔倒在山野当中。
也许正是因为杨大爷今天走的比较慢,所以他发现了自己之前从未注意到的景色,在崎岖的山路上,竟然出现了一个山洞,这引起了杨大爷的好奇心。
反正天色还早,杨大爷扛着柴火就来到了山洞旁边,往里面一看就发现了这山洞的不同之处。
(场景复现)
这座山洞显然不是天然形成的,里面有着很大的人工痕迹,山洞的内部平整美观,而且深不见底。
杨大爷壮了壮胆,慢慢向山洞深处摸索过去,不久之后他就摸到了头,而山洞里的景色,让杨大爷震惊的几乎说不出话来。
原来,这座山洞里竟然装着满满当当的金色金属,杨大爷一辈子穷苦,一眼就断定眼前的金属是黄金,这算得上是天降横财,杨大爷喜出望外,默默将山洞的位置牢记于心,顺手抄起两根金条回到了家中。
(场景复现)
回家之后,杨大爷立刻将自己的发现和家人进行了分享,但是家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要是真金条,怎么可能会被遗弃在荒山老林当中,恐怕这些只是假货罢了。
杨大爷的儿子上过几年学,稍微有些见识,他也觉得父亲手中的金属是黄金的概率不大,认为父亲捡到的只不过是黄铜伪造的金条。
虽然家人并不理解和支持,但是杨大爷却没有放弃,他坚定的认为自己这是捡到了宝贝,他把“金条”上的边角敲碎一部分,找到了县城里的首饰店,让他们去看看成色。
首饰店里的人左看右看,最终告诉杨大爷这确实是金子,还问杨大爷要不要用这金块打点什么首饰出来,杨大爷掩饰住了心中几乎要蓬勃而出的喜悦,拒绝了店员之后又回到了家中。
(类似的金块)
杨大爷将自己在县城首饰店里的经历和家人又说了一遍,这下老杨家全都疯狂了,他们穷苦半生,如今却有了成堆的黄金,翻身之日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
三、无心酿就大错杨大爷在当天晚上就和儿子商量了处理金条的方法,他们决定第2天直接用拉货的板车上山,能装多少就装多少,直接把金条拉回自己家中。
(常见的人力板车)
第2天夜里,杨大爷还真就带着儿子推着板车上山了,他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山洞,洞口处除了杨大爷那天留下的痕迹之外再无他物。显然,这里的“宝藏”除了杨大爷之外还没有人发现过。
杨大爷和儿子风风火火干了起来,他们空着手进洞,又抱着满怀的金条出来,很快,小小的板车上就已经堆积了百斤左右的金条。
杨大爷一看装的差不多了,把事先准备好的破布盖到了板车上,两人又悄咪咪的下了山。
回家之后,杨大爷却犯了难,黄金虽然宝贵,但是在现代社会,却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纵使他家中有着百斤金条,却也买不来任何东西。
(金条不在市面流通)
显然,想要把这些金条变成财富,就必须去找人换钱,杨大爷哪里有这个门路?所以就想到了去银行碰碰运气。
让杨大爷没想到的是,银行不仅没把金条给他换成钱,还直接叫来了警察。
警察听完了杨大爷的讲述之后,立刻派人到杨大爷家中把剩余的金条全都拿了回来,同时又让杨大爷带路,找到了那个传说中装着金条的山洞。
杨大爷的确没有说谎,他既不是盗墓贼也不是什么造假犯,这些金条,还真就是他从荒郊野外“捡回来”的。
(场景复现)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金条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为什么会放心的拔如此巨大的一笔财富留在深山老林当中?
四、烂金条竟是文物?警方立刻派人把这些金条送进了相关部门进行检测,检测过后,有关部门发现这些金属的主要质地的确是黄金,但是冶炼技术相当原始,完全可以用粗糙来形容。
这些金条的大小并不统一,在形状上有着不小的差别,而且在金条上有着大面积的黑斑,材料检测显示:这些金条含金量普遍在50%左右,含金量最高的一块也不过才60%。
(类似含有杂质的黄金)
显然,这样的金条是无法在市面上流通的,哪怕是有人专门收集黄金,也不可能青睐于含金量如此之低的金条。
所以,相关人员初步断定这些金条并不是现代产物,在现代的工业水平之下,没有人会把黄金以这样原始的方法进行冶炼和锻造,这完全就是暴殄天物,能干出这件事的,恐怕只有古人。
也就是说,杨大爷找到的这些金条竟然是文物?!
很快,金条上的一行小字印证了相关人员的猜想,这行小字的内容是:
“柱国魏国公臣张通儒进”。
(杨大爷发现的金条字样)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柱国”一词是古代官职,起始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张通儒又是唐朝官员,也就是说,这金条是张通儒的私人财产,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但是,在史书当中,张通儒从来没有做过柱国,史料当中对这个人的记载少的可怜,甚至连生卒年都是“不详”状态。
这个小小官员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规模的藏金洞,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张通儒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唐朝盛世,而是让整个唐朝百姓都民不聊生的安史之乱。
(民不聊生的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当中,张通儒与安禄山是一伙的,是安禄山手下的一员武将,安禄山势力鼎盛时期,张通儒更是被封为燕京西京留守。
历史学家怀疑,张通儒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安禄山封为了伪燕政权的柱国,只不过安史之乱当中的伪燕政权属于叛乱政权,所以张通儒这位柱国当然也就不会被记录在正史当中。
最终,张通儒死于安史之乱中的战火,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安禄山画像)
这些金条,极有可能就是张通儒的私人财产,只是在乱世这些财产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张通儒才出此下策,将它们藏在了挖好的山洞当中。
不过,张通儒的命运却是“有命挣,没命花”,虽然他在山洞当中攒下了巨额的金条,但他本人却死于战火当中,临死之前也没能花掉山洞里的一分钱。
张通儒藏的确实好,这些金条经过了千年的战火和岁月,居然都没有被人发现,如果不是杨大爷,天知道这些金条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天日。
(场景复现)
显然,杨大爷犯下的是无心之过,而且也没造成什么不良后果,更是帮助警方和考古学家挖掘到了安史之乱中一段未曾被人注意过的历史。但杨大爷还是实实在在的违了法。
五、文物保护是底线我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在该法的第5条明确规定了以下内容:
(80年代就已实行的文物保护法)
“中国境内的地下内水领海当中遗存的一切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
也就是说,在民间其实不存在“捡文物”这种行为,这些文物虽然没被人发现,但是国家是享有它们的所有权的,这些文物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允许倒卖,更不允许走私。
所以,杨大爷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犯了法,捡到文物之后没有第一时间上交给国家或者和有关部门请示,而是选择私吞文物,甚至还想到银行去进行兑换。
(文物保护法中的明文规定)
不过,杨大爷的确是无心之过,而且也没有造成什么不良的社会影响,没有一根金条真正流入到市场当中。
因此,警方也没有给杨大爷治罪,而是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将所有金条都充了公,这件事也就随之了结了。
文物保护是一条不容逾越的底线,这些文物除了本身的物质价值和工艺价值之外,还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就拿这些金条来举例,它帮助人们了解到了张通儒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唐朝小人物,如果没有这些文物,谁又能知道张通儒还做过柱国呢?
参考资料山西农民砍柴发现藏金洞,拿两块金砖到银行兑换,当场被捕[OL].法制播,2022.2.26
法制文物日历-日 · 唐 · 金铤[OL].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19-11-17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