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多数焦化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焦炭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上半年全国的焦炭平均价格为1122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74元/吨,部分地区的焦炭价格最高下跌400元/吨。二是焦化企业的亏损面已达历史最高的53.04%。据炼焦协会统计,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焦化企业盈亏相抵后亏损32.89亿元,亏损企业合计亏损额为99.67亿元。三是焦化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77.8%,“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重。
焦炭价格下降和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导致的供需矛盾突出。
行业产能过剩加剧。2013年,全行业的焦炭产能约6.43亿吨,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74%。今年工信部下达的淘汰落后和过剩焦炭产能任务1473万吨,但上半年已经新增焦炭产能1182万吨。据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焦化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70%,比2013年又有明显下降。
需求遭遇峰值平台,供需矛盾突出。今年钢铁行业的新态势是“生铁持平,粗钢和钢材小幅增长”,1-7月份,全国生铁产量4.22亿吨,同比仅增长0.4%;粗钢产量4.8亿吨,同比仅增长2.7%;钢材产量6.47亿吨,同比仅增长5.8%。
前7个月,全国焦炭产量2.74亿吨,看似同比下降0.46%,实际上只减少了123万吨。再看分月度产量,今年6月份的焦炭产量4109万吨,而去年6月的产量4110万吨,均创当年历史最高值。7月份焦炭产量4028万吨,同比增速“转负为正”,增加2.8%,后半年的焦炭产量有稳中趋增的态势。
焦煤和焦炭的主要需求量集中在生铁行业,近年来生铁的产量增速一直低于粗钢和钢材,今年又比提前到达需求峰值平台。由于生铁的烧结环节是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去年四季度生铁产量大幅下降后,今年基本上是持平状态。全国的铁钢比也由2013年的0.91降低到今年1-7月的0.88。如果再考虑到生铁生产过程中焦铁比的降低,可以认为今年生铁产业对于焦炭的需求基本上没有增长。
要化解焦炭产能过剩和钢铁需求放缓的矛盾,焦化企业应注重“开源分流”。即拓宽焦炭的产品组合,进行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经营,发现新的发展空间。
焦炭按照质量指标和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分为冶金焦、铸造焦和兰炭(半焦),三者之间的区分主要在于结焦温度和焦炭的强度等存在差异。铸造焦相对需求量小,兰炭一般用长焰煤生产,多用于电石、玻璃等领域。西北地区的许多焦化企业已经转向生产化工焦、气煤焦等产品,占领上述的电石、玻璃、陶瓷等市场。
当钢铁行业需求有限时,应先开源后节流,不要“千军万马”都去拼已经萎缩的冶金焦市场。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拥有劣质煤资源的焦化企业生产造气焦,即多用高挥发份煤来提高焦炉煤气产率,发展化工产品。
要改善焦化企业的效益,在产品价格难以提升时,降低成本成为关键。
炼铁高炉容积大型化大大提高了冶金焦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反应后强度(CSR)。而要改善冶金焦质量,就必须加大主焦煤和肥煤的配入比例,而且要求多配入低挥发份的煤来提高结焦性。所有这些要求都会大大提高冶金焦的原料采购成本。当冶金焦的销售价格下降幅度高于上游焦煤价格时,导致企业成本倒挂。
反观化工焦,可以多配入高硫煤和高挥发份的气煤,虽然价格低,但是生产成本更低。而气煤焦基本上以气煤为主,其质量优于以动力煤为原料的兰炭,也算是焦化企业以低成本来应对低价格的无奈之举吧。
以乌海市为例,8月上旬,洗精煤含税价560元/吨(下同);二级冶金焦750元/吨;化工焦600元/吨。以洗精煤的价格测算,乌海的二级冶金焦销售价格低于成本,而化工焦的价格只比冶金焦低150元,还是含税价,其单纯煤炭上节约的成本至少在200元/吨,所以,虽然化工焦的价格低,但企业的效益反而好。
向焦炉煤气综合利用要效益
对于焦化企业而言,其初级产品除了焦炭、煤焦油、粗苯等,还有焦炭生产过程中伴生的焦炉煤气。与其他化工产品相比,焦炉煤气的产量比较大,每生产一吨焦炭大约有200多m3的煤气富余量,100万吨的焦化企业年供焦炉煤气可达到2亿多m3。
由于焦炉煤气的利用途径不同,导致其价格差异大。据中国炼焦协会调研,各种煤气利用方式的出厂价格从0.5元/m3-1.1元/m3不等,最大的差距能够达到0.9元/m3,如果按100万吨的焦化企业计,其焦炉煤气的收益就相差1.8亿元,单此一项,就足以影响焦化企业的收益。
我们经常提倡“焦化并举”,但实际运营中要有所偏重,不能兼得。因此,焦化企业在生产时要做到“焦化平衡”。如果以冶金焦为主,就要加大低挥发份煤的配比,延长结焦时间,煤气产量会相应减少。反之,如果以焦炉煤气量和后续的化工产品为主,就可以加大气煤等高挥发份的配入比例,把焦炭作为副产品。
总之,在焦炭价格节节败退时,企业能够依靠的只有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探求焦炉煤气出路,已成为包括山西在内的独立焦化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注重专业化分工,不搞“大而全”,因地制宜拓展产业链
当前,焦化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所以,许多人建议企业尽量延伸化工产业链,丰富产品组合,以期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参照的标杆往往是日本新日铁、国内的宝钢等成熟案例,而实际上国内许多的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加氢精制等项目在实际运用中都遇到不少的问题,比如,低温沥青的再加工和销售。而且,一定要认识到,当前所倡导的焦炉煤气制烯烃和生产天然气等途径,实际上已经由传统的煤化工拓展到了石油化工,焦化企业对于这个领域很陌生。
笔者在焦化行业工作近20年,曾参与山西焦化行业整合,为内蒙古乌海和河北唐山等地提供炼焦配煤和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方案。根据以往的经验,建议焦化企业一定要因地制宜,要与周边的企业在产业设置和专业配置上有合理的分工。在目前焦油加工和粗苯精制等产能都过剩的情况下,即使新建的百万吨焦化项目,也不要再上类似装置,在节约投资的情况下,提高焦炉煤气的利用收益更重要。
焦化行业面临的新常态: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微利经营。
化解过剩产能同时也是产业结构重组、资本资产重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企业必须调整市场经营模式,重新审视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定位,高度重视由于用户不稳定和物流成本过高而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当前,焦化企业务必强化资金的风险管控,确保资金链的有效衔接,首先保证简单再生产和职工工资的正常运作,保证企业的生存。同时,应积极挖掘传统产品的金融属性,运用新的金融工具来解决企业遇到的“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如,利用焦炭期货中的仓单融资。
现代金融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融合,必将对于传统产业的营销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不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不单纯是数据流的整合,更多的改变是交易模式和消费习惯。比如,8月29日,旭阳焦化与永安资本签订国内首单焦炭基差贸易合同,标志着焦炭期货在发挥定价功能和创新经营模式方面的新突破。
当中国经济和各行业都在讨论新常态时,更多的关注应是根据新常态的特征来确定应对之策,对于传统的焦化产业而言,不一定非要延伸产业链,通过丰富产品组合来提高技术含量。根据新常态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在深挖降低成本的潜力、通过减少不必要投资来节约现金流、拓宽融资渠道来降低财务费用等方面有很大文章可做。
焦化企业的转型发展不只是体现在硬件上,打造”软实力”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金银岛无关。金银岛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上一篇:结好金融(01469.HK)2月14日收盘上涨3.26%,成交112.86万港元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