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人民币是指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人民币存贷款或人民币投资、人民币贸易结算、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国外人民币金融市场。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相对独立性。离岸人民币不受中国境内法律管辖和监管部门的政策约束,能够相对独立地发展。例如,在汇率形成机制上,离岸人民币汇率变化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国际金融市场较动荡的时候,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差价。
其次,更高的自由度。在岸人民币受到中国央行的严格监管,包括汇率的日波动幅度限制、资本项目的管制等,而离岸市场则相对宽松。这使得离岸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波动较大,但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对人民币的实际需求。
再者,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助力。有了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后,老外就可以在这些离岸市场中,拿美元随意兑换人民币,或者拿人民币随意兑换美元,不用担心手里的人民币因无法兑换而被 “锁死” 的情况。目前,不仅在香港,同时在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地,都存在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其中,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截至 2022 年 8 月 26 日,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第一大新兴市场交易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 年中国招商银行开始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对离、在岸金融业务要严格隔离,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与并表,禁止不同账户之间相互抵补;对离岸金融业务的资金来源和去向严格审查,参与离岸金融业务的不能是中国居民。这个阶段的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中国离岸存款总额从 1989 年的 1166 万美元增长到了 1994 年的 3.23 亿美元,增长了近 28 倍,年均增长率约为 74%。
1996 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经审批通过,也开始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阶段中国离岸金融业务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截止至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人民币离岸存款总额超过 23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 93%,利润总额也达到了 5157 万美元。但是离岸金融业务高速扩张导致这五家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杠杆率快速上升,增加了财务风险。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经济在整体上严重衰退。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受此影响损失惨重,离岸金融资产严重贬值,爆发了大规模的信用危机。截止到 1998 年,这些银行的坏账率均超过 90%。1999 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新申请的离岸金融业务暂缓审批,并对现有离岸金融业务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中国人民银行适当放宽了离、在岸金融业务之间的严格隔离,允许离、在岸账户之间可以有 10% 的款项进行互相抵补,缓解了这五家银行的亏损幅度。
2002 年,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市场逐步回暖,亚洲各国慢慢从金融危机中走了出来,市场对离岸金融业务的需求也开始增加。同时,经过三年的清理整顿,中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危机得到了缓解。2002 年 6 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恢复了离岸金融业务。2003 年,中国香港开始试点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这是中国首个人民币离岸市场。这一时期的离岸金融业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资产和存款规模逐步上升。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确定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开始大力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2009 年,中国香港正式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离岸市场试点地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 2000 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并探索建立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2012 年 4 月,伦敦金融城正式发布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计划,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正式启动。2013 年 2 月,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获批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结算工作。此后,中国还积极推进上海、深圳、海南、广西等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2021 年 4 月,上海浦东地区获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2021 年 6 月,中国首部与离岸市场有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发布,规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允许经批准的金融机构通过指定账户或者在特定区域经营离岸金融业务。
跨境理财通于 2023 年 2 月上线,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的机构仅局限在银行业,并且仅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跨境理财通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可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区居民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合资格理财产品。
跨境理财通遵循三地个人理财产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尊重国际惯例做法,并会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应对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资金以闭环汇划和封闭管理,并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会对北向通和南向通实行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管理。资金汇划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资金兑换在离岸市场完成。内地居民会以人民币付款买入跨境理财产品,若有关产品不是人民币结算,会在资金离岸后兑换成相应的货币。另一方面,在香港及澳门的居民在买入内地的理财产品时,会先在离岸兑换成人民币,再作跨境结算。
使用沪港通和深港通的香港和内地投资者不用去对方市场开户就可以直接进入对方市场投资。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 A 股账户买卖港股,中国香港及海外投资者则可以通过港股账户买卖上海股票。沪深港通借助离岸人民币中心,完成双向人民币换汇,实现投资人民币的完整环流,且全程全封闭运行。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的人民币资金,由中登公司统一在中国香港兑换成港元进行结算,而当内地投资者卖出港股套现时,中登公司再帮投资者由港币兑回人民币,资金将通过中登公司汇回到其内地账户。
沪深港通下的交易品种丰富,包括股票、ETF 等。2023 年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下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 1,083 亿元人民币;而南向港股通下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 311 亿港元。
跨境理财通和沪深港通等机制借助离岸人民币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和选择,同时也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和使用,推动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国家对于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的管理存在明显差异。在岸人民币主要是指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内的人民币,受到严格的外汇管制。对于个人而言,用人民币换美元有额度限制,每年不得超过 5 万美元;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审批。同样,想用美元换人民币基本也是如此。而且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化受到央行管控,不是随意变动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般比较稳定,不太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相比之下,离岸人民币是指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人民币,基本没有任何限制。如果想用人民币换美元,可以随便换,基本完全自由流转。对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化,也基本没有任何管控,完全根据市场变化自行调节。这就使得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容易受到短期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比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国际市场的避险情绪等短期因素,都可能对离岸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
例如,2023 年美联储不断加息,吸引别国富余资金持有者抛售本币换取美元,导致各国货币贬值,而美元升值。在这种情况下,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也受到影响,出现波动。但在岸人民币由于受到外汇管制和央行管控,汇率相对稳定,波动没有那么大。
总之,国家对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的不同管理方式,导致两者在汇率稳定性和资金流转自由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人民币资产交易的平台,如在香港、伦敦、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市场,投资者可以投资债券、央行票据、期货、股票等产品,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和使用范围。据统计,2021 年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 1.54 万亿元,其中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 9300 亿元,在各离岸市场中排名第一。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为外资流入提供了便利渠道。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参与中国的金融市场投资,如通过沪深港通、跨境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投资中国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同时,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也为中国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了更多选择,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例如,2021 年全年,有境外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国家和地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约 3500 亿元,其中香港市场人民币债券发行额约 3000 亿元。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 “双循环” 发展格局的形成。在国内大循环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在国际循环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例如,企业使用离岸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规避汇率风险。
然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金融稳定和监管难题。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可能会增加中国货币调控的难度。由于离岸人民币不受中国境内法律管辖和监管部门的政策约束,其汇率和资金流动更加市场化,可能会对在岸人民币市场产生影响,增加中国货币调控的难度。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也可能为国际资本冲击在岸市场提供便利。如果人民币在岸市场不能与离岸人民币有效对接和协同发展,离岸人民币的存在和发展可能会为国际资本冲击在岸市场提供便利,破坏金融稳定。同时,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监管也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岸人民币市场不受中国境内法律管辖,监管部门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监管手段有限,可能会出现监管漏洞。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