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pdf版获取方式见文末
报告出品方:前瞻产业研究院
1.1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由国别货币成长为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2.1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我国政治军事实力逐渐增强
一国货币要实现国际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政治与军事实力、经济贸易规模、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历史原因等条件。首先,在政治与军事实力方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1.2.2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我国经济贸易实力高速增长
经济规模是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而贸易规模反映了实体经济层面对国际货币的需求、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基础。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2020年,中国也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1.2.3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金融大国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金融大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信贷市场和外汇储备,并拥有世界第二大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2020年5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出台,其中明确了我国取消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限制,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
1.2.4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历史机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契机
此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事件以及中国不断扩大与各国经贸往来的举措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契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而不少国家与中国开展贸易货币互换并提出了贸易投资结算需求;同时,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的签订,都进一步増强了人民币作为区域内交易货币的可行性。
1.3.1 必要性:人民币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实力不匹配
从GDP和货物贸易进出口全球占比及排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逐渐拉近。然而,从人民币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来看,美元在外汇储备、外汇交易、全球支付、贸易融资各个方面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且全球超过一半的证券以美元计价,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美元还存在巨大差距。综合来看,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远落后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势在必行。
1.3.2 必要性: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贬值风险巨大
在当前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下,美元贬值对中国外汇储备安全、输入型通胀及跨境贸易汇率波动存在巨大风险,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规避美元贬值风险的必要举措。
2.1.1 国际货币市场现状:仅少数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易
目前,全世界约有180种主权货币,但只有少数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易,包括美元、欧元,以及使用比重较低的日元、英镑等,这些货币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计价、支付进口款项、发行债务或者境外投资。
2.1.2 国际货币市场现状: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主导地位
首先,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方面,尽管国际货币体系在过去60年间发生了重大结构性转变,但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1年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达56%,其次是欧元和日元,占比分别为19%、6%。
2.1.3 国际货币市场现状:美元资产的外汇储备占比降至低点
从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变化趋势来看,自欧元1999年诞生以来,美元资产在央行储备中所占比例从71.2%下降到59.5%,降幅约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欧元所占比例在20%上下波动,而其他货币所占比例由1.9%上升至9.3%。长期来看,美元资产的外汇储备占比逐渐下降,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外汇储备占比日益上涨。
2.1.4 国际货币市场现状:美元在外汇市场交易中占主导地位
在外汇市场交易方面,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不断增长,2019年达8.3万亿美元;从货币类型来看,美元占外汇市场成交量的88%,处于主导地位,其次是欧元和日元。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也位列全球十大外汇交易货币。
2.1.5 国际货币市场现状:美元的国际投融资货币功能持续增强
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其在本国境外以本币标价的贷款及债券规模则越大。数据显示,2010-2019年,美元、欧元在境外对非银行借款人的贷款及债券余额不断增长了,且美元境外贷款及债券与境内贷款及债券的比例也不断增长,反映了美元作为国际投融资货币的功能持续增强。
2.2.1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程
根据储备资产及形成背景,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主要划分为三大阶段。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开启了信用货币锚的时代。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伤害已经让国际社会认识到牙买加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变革过程中,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2.2.2 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路径对比
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货币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其中美元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几种货币的发展路径各不相同。美元国际化最大的后盾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欧元则是通过经济同盟区结成的区域货币联盟,由区域化货币进一步实现至国际化;而在英镑的国际化进程中,关键因素为殖民统治;日本企图通过贸易、资本和金融的自由化改革,一步到位地实现日元直接国际化,然而在金融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欠缺的情况下贸然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结果只能是退回至区域化。
2.2.3 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经验与教训
无论是金本位制下的英镑,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国际货币之所以能成为货币锚主要系国家在特定时期拥有最强大的经济、金融及政治基础,出于对该国货币安全性的信任,他国愿意持有该国货币并用于进行国际结算。可见,在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国际地位的提升至关重要。此外,通过对外援助、投资的方式向国外输出本国货币,也能够有效提高本币在境外的流动性。而日本的失败经验给中国带来启示,货币国际化的推进需结合国情及外部环境循序渐进。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3.1.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时间维度
3.1.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空间维度
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总体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路径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资本项下不开放、不可兑换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是从双边贸易的结算开始的,人民币周边化进程仍在深入。至今,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人民币亚洲化的基础条件。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将朝着形成“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新体系方向推进,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将得以强化。
3.2 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向推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币值稳定、金融规模、金融开放四个基本因素,还包括军事实力和政治环境的因素;而通货膨胀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性与人民币国际化呈负相关。各项正向因素通过国际货币三项职能的扩大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3.3.1 总体状况: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超越日元和英镑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于2012年设计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变化趋势来看,2010-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0.02增长提升至了3.03,处于趋势上升通道。《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5.02,同比大幅增长54.20%。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在2020年上半年超过日元和英镑,并连续三个季度在主要国际货币排名中位列第三,但与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化指数仍存在较大差距。
3.3.2 国际结算职能: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再创新高
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际化发展方面,2009年7月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8月试点扩大至全国,且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达38.1%;2020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28.4万亿元。
3.3.3 国际结算职能:人民币跨境使用区域取得积极拓展
从跨境收付国内地区分布来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主要集中于中国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东和江苏人民币跨境收付量位列全国前五。其中,上海地区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比重过半。从结算使用地区分布来看,人民币在中国香港地区的跨境收付规模占比最大,新加坡地区人民币使用位列第二。与此同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取得积极进展。
3.3.4 国际结算职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结构逐步完善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2020年,经常项目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09%,占我国对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8.44%;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2.91%,较上年提高18.40%。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跨境贸易结算额在2016-2020年间逐年提高,所占份额也呈现上涨趋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结构逐步完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职能进一步巩固。
3.3.5 金融交易职能: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更加活跃
在资本项目收付方面,2020年,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21.6万亿元,同比增长58.8%,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的使用更加活跃。2020年底,由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共同决定的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达到9.89%,同比增长84.23%,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攀升的主要动力。
3.3.6 金融交易职能: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逆市攀升
在疫情的干扰下,全球直接投资持续低迷,而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逆市攀升,创五年来最快增速。2020年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同比增长37.05%,规模达3.81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大幅回升,总规模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16%;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持续增长,总规模达到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6.63%。
3.3.7 金融交易职能:境外投资者持续增持人民币资产
中国债券和股票相继被纳入国际主要指数,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认可,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9.39万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和债券成为境外主体增配人民币资产的主要品种,人民币证券投资占比趋增。
3.3.8 金融交易职能:境内人民币外汇交易平稳运行
中国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2019年全年人民币外汇成交折合25.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其中,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折合7.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0%;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成交折合16.4万亿美元,在全年人民币外汇成交额中占比高达65.6%。与此同时,人民币对非美元外币交易平稳发展,2019年即期成交金额2.3万亿元,占比较2018年有所提升。
3.3.9 国际储备职能: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居第三
IMF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将人民币纳入SDR,人民币成为SDR货币篮子中的一份子,标志着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目前,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位列第三,反映出人民币在世界贸易和金融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3.3.10 国际储备职能:人民币外汇储备规模及占比稳步增长
人民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的规模及占比稳步增加。截至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和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规模为2875亿美元,占比2.5%,与2016年加入SDR时相比提高1.4个百分点。
3.3.11 国际储备职能:双边本币协议签订持续推进
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与越南、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9个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埃及、土耳其等23个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2019年末,人民银行共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以及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所在地,总金额超过3.7万亿元人民币。
3.4.1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从经济收益增长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能够获取国际铸币税收益;从储备压力缓解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优化储备结构;从风险敞口缩减来看,人民币国家化可降低跨境贸易的汇率风险;从国际地位提升看,人民币国际化将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3.4.2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将带来一定的成本。
3.5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痛点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痛点主要体现在职能发展不平衡、在岸市场开放不足以及境外需求培育不重视三个方面。
4.1.1 “十四五”引导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偏向稳健
政策指引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十四五”规划明确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提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相较于“十三五”的“稳步推进”,“稳慎”强调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要与国家综合实力、金融开放程度、真实使用需求等相适应。真实使用需求的拓展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需要中国从自身加强人民币的吸引力,并促进国际间的互利合作,从而促使更多的市场主体选择人民币进行结算。
4.1.2 政策指引跨境人民币使用便利化发展
2021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提出,从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个人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五个方面对跨境人民币政策进行优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便利化发展。
4.2.1 人民币国际化是“双循环”建设的一大支柱
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致力于将国内市场做大做活,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来不断推动产业链升级。而“双循环”建设离不开“新型城市化” 和“人民币国际化” 两大支柱。人民币国际化是“双循环”格局建设在金融体系层面的重要支柱,对于中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维持经济稳定发展不可或缺。
4.2.2 “双循环”促进人民币软硬实力双提升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为人民币靠近国际货币第一梯队创造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表示,高水平的经济内、外双循环才能支撑起主权信用货币的高水平国际使用。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能够释放国内消费、投资市场的潜力,保障人民币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通过提升人民币硬实力创造非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而国际大循环的畅通基于高水平的开放和多形式的贸易,创造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增加人民币国际使用场景和黏性,提升软实力以养成非居民对人民币的使用习惯。
4.3.1 数字货币利于降低人民币跨境结算安全隐患
当前,尽管中国上线了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CIPS,但由于跨境金融信息通信环节不独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仍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SWIFT系统。基于跨境结算效率的提升,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点的法定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和结算体系将成为SWIFT系统的有力竞争者,有望避免美国利用SWIFT系统进行“长臂管辖”,降低人民币跨境结算安全隐患。
4.3.2 数字货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需结合金融改革
长期来看,数字货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支付结算系统的完善及打破国际货币使用惯性三点上。但需注意的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广是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非充分条件,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重点在于人民币支付结算技术方面的提升,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更多地取决于中国体制政策和改革开放的进展以及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中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推动金融改革以实现资本账户的可自由兑换,只有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数字货币才能实现高效的跨境支付清算,进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4.4.1 RCEP稳步推进中国与成员国间货币合作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于2020年11月正式签署,RCEP被称作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包括中国在内共有15个成员国。截至目前,中国已与9个成员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合作协定,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能够有效增强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基础保障。
4.4.2 RCEP签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广阔市场及应用场景
RCEP的签订在跨境电子商务、对外援助与建设、投资于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贸易等场景下为人民币的使用增长了更多的真实需求,能够进一步的发挥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和金融交易职能,为人民币使用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新动力。
4.5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前景广阔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前景,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三大投行均认为人民币有望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高盛预计未来5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将上升至6%-7%,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5%-10%;与此同时,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也对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也非常看好。前瞻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推进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充分抓住众多历史机遇,晋级世界第三大货币指日可待。
获取本报告pdf版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链接:「链接」
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上一篇:漂洋过海的辣子,在这里找到新路子――从辣椒指数看贵州乡村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