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节:沥青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沥青需要达到100摄氏度才能具有流动性,因此道路修筑工程多在夏季进行。一般来说,7至10月份是每年沥青需求的旺季。沥青需求淡旺季明显:雨季以及长江以北的冬季,都是沥青需求的淡季;其他则为旺季。淡季价格波动较小,且基本为跌势;旺季价格波动频繁,但基本为涨势。
2.道路建设: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带动了道路沥青市场的快速发展。截至“十二五”末期,中国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这一存量显示了未来道路维修、保养等能够对沥青产生的巨大需求。此外,2012年至2015年将新增高速公路4.4万公里,年均增加1.1万公里。按照1000吨/公里的沥青消耗量计算,每年沥青需求的增量将达到1000万吨。
3.冬储:由于气温到达零度以下便无法用沥青进行道路修筑,因此沥青市场进入冬季缺乏终端需求,价格会回落。于是,便会有市场参与者以低价采购沥青储存,为旺季备货或用于投机。每年冬储一般于11月份开始。冬储价格料以平稳为主,波幅将进一步减小。
4.原油价格波动: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和原油的关联度较高。长期看与国际原油价格呈现一定的联动关系。如用过去10年(2004至2013)的国产长三角重交沥青价格与布伦特原油价格进行简单的回归模型测算,可得Brent上涨1美元/桶,沥青价格上涨31.3人民币/吨。经过按汇率调整后的数据,布伦特上涨1元人民币,华东沥青批发价将上涨4.80元,相关性系数为75%。
5.焦化料生产:焦化料和沥青存在替代生产关系。二者都通过常解压流程获得,如果生产沥青就不能生产焦化料,如果生产了焦化料就不能生产沥青,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般生产商会以利润为导向来安排是生产沥青还是焦化料。现货沥青专家石击林指出,自2012年11月1日起,国家开始对焦化料征收消费税。常压渣油需承担税收成本,但减压渣油可以以沥青的名义销售,以规避税收。这也是生产商安排生产沥青抑或生产焦化料的一个影响因素。除了以上因素外,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国家道路基础建设政策、燃料油市场走势、炼厂销售策略、市场炒作因素等等,也都会对沥青的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2006至2010年中,我国石油沥青市场除了2009年市场价格从年初持续高涨至2010年外,另外4年都呈倒不规则的“V”字型的走势,尤其以2006年与2008年最为明显。在冬储期间,随冬储需求带动石油沥青价格强势上涨,而在冬储背后,年中的下游需求不断减少,进入施工旺季阶段后石油沥青价格受累下滑。
2008年原油价格暴涨暴跌的这一年,石油沥青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尤其在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华东国产重交石油沥青价格从最高位4450元/吨迅速下滑至年底的2600元/吨,跌幅达42%之多。2009年在国家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下,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自2010年以来,国内石油沥青价格均在第二季度出现上涨,2011年华东国产重交沥青波动幅度为12%,从年初均价4095元/吨上涨至5月份4896元/吨高点,后回落至年末的均价4621元/吨。2012年,华东国产重交石油沥青波动幅度为11%左右,从年初均价4625元/吨涨至10月份5150元/吨的高点,年末又回落至4725元/吨。
影响石油沥青价格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季节因素。寒冷的冬季使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地温低于10℃,按照公路交通部门施工要求,不能进行搅拌和摊铺。所以,按惯例每年11月中旬以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会下达停工令,进入冬储季节。来年春暖花开,地温回到10℃以上,又可以摊铺施工了,此时已是第二年的四、五月份了。这样,一年12个月,石油沥青销售基本上一半时间为使用期,一半时间为冬储期。2012年年初,国产重交沥青价格受冬储旺盛备货需求提振,价格一再走高,至4月份高达5000-5150元/吨。因此,石油沥青的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第二、道路建设的刚性需求。2011年在国家抑制通货膨胀压力下,由于货币政策调整、融资平台清理等政策共同作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造成了全年石油沥青价格小幅下滑。2012年,中国公路建设保持在了一定规模,公路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较上年稍有好转,石油沥青价格出现小幅反弹。第三、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2011年第二季度,国内石油沥青价格涨至最高点,主要就是由于原油价格持续高位盘整,在高成本压力的推动下,石油沥青价格继续呈现涨势。另外,一般石油沥青价格的上涨幅度小于原油,出于经济最大化考虑,部分炼厂削减沥青供应,导致部分地区资源供应紧张,沥青价格飙至2011全年最高点。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影响石油沥青的价格走势,例如焦化料的影响。2012年11月底,焦化料价格反弹,对石油沥青价格形成利好支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沥青的下滑趋势。
shicai0515
买黄金在线预约/微信报价
+ 复制
上一篇:中国原油期货正式挂牌交易!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分享的文章旨在促进信息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