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聚焦提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监管的广度与深度,从监管的内容、机制、方式、结果四个维度对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法人给予全方位、全流程登记监管,强化依法依规监管,“放手不松手”,提升事业单位监管效能。
一是事前法人登记“放开手”,拓宽监管广度。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后的事业单位设置情况,对全市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共排查出市公证处、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5家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但需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的事业单位,指导参照有关规定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实现登记范围内事业单位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同时,结合“机构编制问需解难释惑专题调研”所收集的建议,对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准入登记要件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定解决措施,联合七部门印发通知,重点对设立登记条件和情形、健全退出机制、运行机制、优化服务、监管机制、方式及运用等方面予以明确,进一步规范此类事业单位的登记监管服务,有效扩大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供给。
二是事中依规监管“不松手”,加大监管深度。规范监管内容,坚持依法依规、科学合理、服务高效的原则,规范完善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监管内容。以清单形式列明登记管理事项、宗旨和业务范围履行、章程执行情况、依法诚信履职四个方面18项监管内容,通过“依单监管”,推动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依法依规、诚信高效履职。凝聚监管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建立由举办单位、登记机关、监管机关以及监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监管工作机制。同时,明确各单位责任,由举办单位负责日常管理;登记机关负责法人登记;监管机关负责对法人登记事项监管和依法诚信履职情况评估;资产管理机构负责确保政府投资效益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其他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依照各自职责进行监管,形成监管合力。扛牢监管责任,聚焦监管写实化,对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信用管理、履职评估等方式进行全流程监管。首先,于6月份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采取书面审查、实地核查、网络监测等方式,按照不低于的5%比例从事业单位法人名录库中随机抽取事业单位作为检查对象。从登记情况、年报公示、财务管理、日常运行等6个方面,共梳理出20项具体检查事项,形成《事业单位实地核查事项清单》,进一步摸清事业单位依法履职和规范运行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登记住所有误、法人证书未按严要求悬挂等问题现场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督促限期整改完成,提升事业单位履职效能。其次,将不纳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纳入市直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范围,由监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对事业单位账户管理、银行信用、社会保险缴纳、依法纳税、合同履行等情况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相应挂钩激励与惩戒措施,推动事业单位诚实守信履职。再次,建立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事业单位日常监管工作台账,监管机关会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织对事业单位宗旨业务履行情况、贯彻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开展活动情况、公益服务情况等进行履职评估,评估分为优秀、良好、较差三个等次,作为事业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是事后监管结果“不甩手”,提升监管成效。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注重“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对在信用等级评定中确定为A级信用单位的,在人才、科研、税收、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确定为C级信用单位的,在申报财政项目、申领财政资金、申请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限制。将评估情况作为法人登记管理和实施监管的重要内容,并与信用等级评定挂钩,评估结果为优秀且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直接确定为A级信用单位;评估结果为较差的,下发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到位的,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对专项检查中发现的未按登记事项开展活动、未按规定完成年度报告公示、违反《章程》管理、抽逃开办资金、违反财务资产管理等规定的,视情节分别给予书面警告、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的处罚,并列入异常信息,通报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网和政府信用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开,督促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