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今年以来,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委编办善谋善为,顺势力行,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整合规范执法主体、优化执法力量配置、创新执法形式,着力构建职能明晰、协同高效、机制健全的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夯实改革基石,在“谋”上下功夫。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玛沁县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专题学习,把握改革总体目标,领会改革主旨要义;同时成立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筹备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二是深入调研论证。县委编办多次召集相关涉改部门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县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深入县市场监管、交通、农牧、卫生等重点领域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为改革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三是科学制定方案。在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玛沁县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细化了“路线图”、制定了“任务书”、倒排了“时间表”,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二、构建高效机制,在“沉”上见实效。一是健全执法模式。实行“1+1+3+11”综合执法模式,“1”即成立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及执法工作;“1”即一个综合执法机构,依托县城管局较为成熟和完备的设施,组建执法机构,挂玛沁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探索管理全县范围内各类执法。“3”即3个县乡(镇)片区执法队伍,在县行政综合执法局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具体业务工作;“11”即11个“十化”党建村级专项工作组配合各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和各村(社)普法宣传工作,形成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一杆子插到底”,消除执法盲区、促进信息互通、提高执法效率。二是下沉执法人员,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综合行政执法坚持“属地管理”和“县级分片监督”原则,确保执法力量下沉、重心下移,突出县乡两级行政执法工作主体地位,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将执法重心工作和执法人员调配向基层倾斜,强化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三、聚焦赋权明责,在“顺”上做文章。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和职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扰民、资源浪费、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整合编制资源,使执法领域编制效益最大化,逐步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县乡两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二是聚焦社会焦点、群众痛点、基层难点,综合考虑权力行使频次、基层管理特点等因素,全面梳理了部门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强制等权力事项,涉及城镇管理、社会管理、公共安全、卫生医疗、民生事业等9个领域,形成了《玛沁县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汇总》,理清和明确县、乡(镇)参与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职责,制定权责清单,落实综合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三是对综合行政执法局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边界进行明确细化,形成职责边界清单,有效避免多头交叉执法、重复检查、执法空挡等问题。
四、着眼探索实践,在“新”上求突破。一是将现行与行政执法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工作指引等进行梳理汇编,用于指导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夯实综合执法基础。二是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村(社区)积极参与的县乡综合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同时,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广泛动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村干部、扶贫工作队、村警等,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公民、法人,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凝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正能量,切实提高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顺畅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部门协同、整体联动”执法新模式。三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会议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上一篇:山东烟台蓬莱市编办强化调研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