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北京市政府审改办引导政府部门和基层服务机构主动转变观念,广泛探索实践,多方挖掘资源,通过信息共享做到“三个起来”实现减证便民。
北京市政府审改办会同相关部门围绕如何落实“能够采取信息查验方式办理的一律取消”要求,在综合分析运用信息查验替代证明的现有条件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对市区有关部门和机构的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共享,让这些“沉睡平台”动起来。重点对30项能够依托现有网络系统查验办理的证明,通过召开协调会、论证会等形式,协调相关部门通过搭接上级平台、联通本级平台、盘活自身平台等方式,实现“运用信息查验替代证明”。
例如,以往流动人口在本市申请成年人婚育查验、登记以及申请相关计划生育奖励时,申请人需回户籍地街道(乡、镇)政府或计生部门开具婚育状况证明,而国家卫生和计生部门已开发建有“全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查询平台”。对此,市卫生计生委修订相关工作规范,取消上述涉及流动人口婚育相关服务事项的4项证明,改为通过“全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查询平台”查验办理。又如,以往人户分离的80、90、100岁以上老年人申请高龄老人津贴、居家养老(助残)券时,申请人需提交由居(村)委会开具的老年人健在证明、现居住地证明、未在户籍地领取养老(助残)券等证明。为此,市民政局主动与公安、卫生计生部门的工作信息系统连接,建立信息更新共享机制,将上述3项证明改为信息查验办理。
以往,本市街道办事处在受理便民、为老、助残等服务事项时,要求申请人提供各类证明或资格认定(盖章)多达55项。2016年以来,为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没有法律法规设定依据的一律取消”要求,本市清理各类无依据证明,大部分原本由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转变为工作人员查询核验,窗口工作人员工作量明显增加。
为此,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主动创新,在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和2个社区服务站开展“西长安街数字红墙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试点,将原来分散在13个业务系统、涉及40项服务的3000余万条沉积数据及证照复印件进行复用、汇聚、分类和整合,建立数据动态更新存档和密钥授权机制,使“丢弃数据”在减证便民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试点单位工作人员在受理服务事项时,仅凭授权密钥、登录平台端口,就可以依据申请人身份证号“一键查询”获取申请人相关信息,办理相关服务事项。例如,在受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时,不再需要申请人提交残疾人证明和低保身份证明,只需工作人员在平台接口输入申请人身份证号查询,通过复用经审公共服务数据和证照复印件沉积就能确认申报。该平台的投入使用,不仅达到了减证便民的目的,也显著提高了基层办事大厅的工作效率。
企业登记信息是关于企业诞生的原始信息,广泛应用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以往,企业需要向有关政府部门或办事机构提交工商管理部门开具的各类企业登记信息等证明材料,使工商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人力成本都成倍增加。据统计,本市企业到工商管理部门年均查询登记信息50余万次、打印档案信息2200万页,各区工商分局和多数企业均需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为此,2016年市工商局着眼运用信息手段减证利企,会同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探索推进企业登记信息材料远程查询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打造“信息超市”。一是将本市历年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材料全部数字化,并制定档案数字化加工时限标准,保证数据更新及时统一。二是运用电子认证和电子签章技术,通过平台向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登记信息材料的在线查询、分卷浏览和导出下载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归集、信息更新、信息使用、信息认可工作机制,明确凡是能够通过平台查询获取的相关信息,不能要求企业提交;应由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企业通过平台查询自行打印提交后,相关部门或机构必须予以认可,且不得要求另行加盖确认公章。截至目前,本市已有16个部门可通过“信息超市”查询获取企业相关信息,取消涉及企业办事创业的证明材料和企业登记档案复印盖章环节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