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深化基层赋权减负的新部署新要求,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积极做好“三篇文章”,从夯实执法基础、多方有机结合、规范运行管理上为街道加强基层治理、统筹各方创造条件,形成多领域积极参与共建共治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断增强街道统筹指挥能力和综合行政执法水平。
做好构建文章,夯实综合行政执法硬基础。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基层执法工作实际,夯实街道执法基础。一是合理确定综合行政执法范围。将市容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城市规划、城市绿化、房地产、建筑业、环境保护(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工商管理(无照商贩和违反规定设置户外广告方面)、公安交通(侵占道路方面)、水行政、农业、防震减灾、旅游服务业、殡葬管理、林业管理、节能监察等16个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二是强化“资源保障”。按照“人随职能走”的原则,将相关人员编制划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及执法大队,充实加强综合执法力量。进一步压减执法监管部门机关人员编制,推动编制资源和人员配备向一线倾斜,对执法力量薄弱或不具备执法能力的部门领域,合理调配机构编制资源,有效解决有关领域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执法力量的有效集中、有力下沉,便于统一调配使用,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是做实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充分发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职能作用,通过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场所、配齐执法设备和办公用品等措施,实现各派驻机构集中办公、联合执法。强化制度保障力,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运行机制、联合执法行动流程等制度,加强对派驻人员的管理和考勤,确保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运行顺畅。
做好结合文章,实现综合行政执法新突破。基层综合行政框架构建了,执法力量下沉了,关键要在多方面结合提升上下功夫出真招,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一是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强化党建引领,以红色党建助力执法效能提升。在不改变部门派驻人员身份性质的前提下,编制、人事关系仍在派出部门,党员人数符合条件的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设立党支部,全区5个街道通过以党支部建设为着力点,实现了业务技能、执法素养等方面的改进提升,结合党建现行,确保执法人员党员身份在哪就心在哪干在哪,聚焦解决以往基层“看得见、管不了”、职能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突出问题。二是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结合区政务服务热线和区综治中心平台,建立了“街呼区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呼叫、受理、派发、督办、评价等事项全流程办理处置闭环,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相关单元数据汇集、指挥集成、力量整合和执法联动,打造规范“属地管理”的“指挥中心”。2020年以来,平台共受理街道呼叫的“属地管理”事项20余件,办结率100%,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三是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将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把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可巡查发现的日常执法管理事项纳入网格管理,以网格员推动“街呼区应、上下联动”向社区、网格、小区延伸覆盖,全区906名网格员每人手机安装了“平安潍坊”APP,实行网格员日巡查走访制度,随时掌握网格内社情民意、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当时能解决的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到街道,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对于街道层面无法解决的事项通过“街呼区应”平台向区直职能部门“呼叫”,及时协调联动解决问题,实现了综合行政执法城乡全覆盖。
做好运行文章,实现综合行政执法高效率。一是构建“1+6+N”机制。将区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下沉,在街道建立由党工委统一指挥的“1+6+N”联合执法体制(“1”是由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牵头,“6”是由综合行政执法、交通、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6个机构联合执法,“N”是根据实际情况由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文化和旅游等部门配合执法),实现多部门联合参与,形成强大执法合力,破解制约基层综合执法难题。二是明晰派驻机构管理模式。在派驻机构的管理上,坚持业务指导与日常管理双结合模式,业务工作接受派出部门的指导,日常管理以街道为主。在工作中,为提高街道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区综合执法局对街道执法人员不定期组织培训和业务指导,截至目前,对街道执法人员组织培40余次,抽调执法人员300余人次配合街道联合执法。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任召集人的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梳理阶段性任务目标,研究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难点问题。对于其他具有行政执法事项的部门工作联络人也要列席会议,配合街道做好相关工作,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矛盾及时化解。
上一篇: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三位一体”完善经济发达镇综合执法体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