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的新常态、新要求,山东潍坊昌邑市委编办立足本地实际和业务特点,紧紧依托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共用信息管理平台等,积极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动态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有效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互联网+系统建设”,推动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一是统一办事平台,抓好系统建设“关键点”。全面推行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现市镇两级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造机构编制实名制业务全链条办理模式,实现操作过程全程留痕、具体信息可追溯,有效规避了纸质台账查询难、易作假的弊端,促使机构编制实名制业务办理更加规范、高效。二是统一业务流程,打造系统建设“硬保障”。编制增编减编、人员调整等业务网上办理流程手册,进一步明确各项业务办理的具体步骤、关键节点、时限要求和所需提报材料等,实现业务办理“有规可查、有据可依”,不断提升材料提报的精准度,打造的“只跑一次、业务办好”模式,受到部门单位一致好评。三是数据精准维护,优化系统建设“软环境”。结合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月报、年报及“维护月活动”等重要节点性工作,对系统中的机构信息、编制信息、人员信息、领导职数信息、历史沿革信息等“全面体检”,及时查缺补漏、进行动态维护,累计完善机构编制信息2000余条、人员信息30000余条,确保机构信息主集无空项、机构调整变化情况全录入和人员信息无缺漏。
二、“互联网+数据分析”,推动机构编制应用高效化。一是发挥数据基础参考作用。借助实名制数据的数“聚”优势,分类整理汇总数据,盘活基础数据资源信息,先后为机构编制事项跟踪问效、机构编制督导评估、事业单位监督检查等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信息数据50余次,切实发挥好机构编制数据在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重大事项上的参考作用,为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奠定基础。二是强化数据分析功能。发挥系统在人员年龄层次、学历占比、岗位结构及预计退休人员变化趋势等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科学合理确定用编计划分配领域、专业等,实现人员结构、专业需求与职责任务、行业特点的匹配。将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安置、农技生、师范生、医疗生等专项计划,分类登记、实时更新,做好与用编进人计划的结合,实现统筹调控,进一步用“活”机构编制资源。三是强化数据共享共用。依托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共用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与组织、人社等部门协调配合,打破部门间“数据孤岛”现象,实现增人入编、人员调动、减人出编等非涉密业务“网上办理”。“业务网上办、审批不见面”的工作模式,在疫情期间确保了业务工作的不断档,有效提升了业务办理的便捷度及效率。同时,在日常业务办理中,注重机构编制、人员信息等基础数据的实时沟通、共享联动,累计比对完善机构信息400余条、人员信息11000条,让机构、人员信息数据在流转中逐步精准,实现数据“强身健体”。
三、“互联网+预防约束”,推动机构编制监督常态化。一是发挥数据系统预警功能,严把“入口关”。借力实名制系统对超编进人等工作的“红线”预警功能,从源头上加强对各部门单位申报机构编制业务的监督检查,坚持“严”字当头,重点审核是否在机构限额内,是否有相应的编制和职位(岗位)空缺等,防止变相增设机构、超编进人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同时,依托实名制系统配合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及编外用人清理等工作,真正把实名制数据信息“用活、用好”。二是加强机构编制业务政策宣传,竖立“标准尺”。充分利用机构编制业务及相关政策法规进党校等活动,夯实全市机关干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思维,并助推实名制业务培训常态化。明确部门单位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直接负责人,建立实名制业务办理工作群,及时宣传实名制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并对实名制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视频演示等形式及时解答,实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网上监督、远程指导”。三是畅通对外公示监督渠道,用好“监考官”。在机构编制门户网站开设“实名制公示栏”,按照实名制数据公示相关要求定期对部门单位实名制信息进行公示。同时,公布机构编制举报投诉12310电话,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并由专人负责接听、受理,确保及时发现、处理机构编制工作违规违纪现象。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实名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