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国政府网近日推出了一个专题,以“督查在行动,网民看落实”为主题,对国务院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网上调查。这个调查,显然是为了配合正在推进中的督查行动。
前不久,针对所作决策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一次全面督查。督查的重要内容,即是简政放权和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公开各部门审批事项汇总清单,以及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等。总体而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了不少新举措,针对权力的约束也有了不少新措施。
遗憾的是,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近期所作的调研显示,一些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中,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明放暗不放等现象。如同其他领域的政令不畅本质一样,简政放权改革的落实层面,同样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简政放权改革在中途被人为“截留”了。
简政放权,乃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由之路。该减的职能不减,该放的权力不放,政府职能就可能错位,政府权责也分不清。从大包大揽到简政放权,从简政放权到纠正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存在的“三位”,即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这方面的改革共识也早已形成。
这个领域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简政放权不到位,行政体制改革就会处于半拉子状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厘清。政府部门不恰当地参与微观经济事务中,一定会伤害到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也一定会伤害市场经济的活力。缺少了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缺少了市场的活力,即便理论上一再强调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践中也很难真正做到。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行政体制的改革不到位,不利于宏观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本届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大力推动改革,原因也正在这里。据统计,本届政府成立伊始至今年6月,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等事项468项,同时减少合并了一批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并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从中央的角度而言,改革决心不可谓不大。
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央政策的效应有逐级衰减的趋势。政令不畅的“堰塞湖”依然存在,“肠梗阻”现象依然严重,诸多政策并没有一一落到实处,改革被人为“截留”。中央此次派出多个督察组分赴各地督查,大背景正在于此。倘若一些地方对于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如把含金量低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含金量高的事项就不放,改革如何能真正见到成效呢?
某些地方人为“截留”改革,主要动力来自于既得利益。利益的博弈一定会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在简政放权方面同样不会有例外。称改革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原因就在这里。改革者若在这种利益博弈中败下阵来,日后“截留”改革的现象定会更为严重。在这个意义上,此次多路督察组督查政策落实、督查改革实施的任务相当艰巨。
因此,督查工作不能走形式,必须来真格。查出“截留”改革者,理当有相应处罚。面向未来的全面改革各项措施,均在陆续推动当中。如果单单简政放权都推不动,改革处处受掣肘,其他领域的改革又凭什么能顺利闯关呢?(汪晓波)
上一篇:不能让吃空饷者“吃了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