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围绕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实施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工作,为优化编制资源配置、规范单位履职行为、提高公益服务效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综合监管路径。
一、创新背景
安康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约3千家,事业编制6万余名,占全市机构、编制总数的73.3%和80.1%。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能、服务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赋予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有些单位职能逐渐萎缩、转移,甚至消失,机构编制资源长期闲置;有些单位不能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运行不规范;有些单位体制不顺、政事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而在现阶段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政策形势下,编制资源紧缺,保障措施乏力,该加强的领域无资源可用,已削弱的方面缺乏有效调控手段。2016年起,为有效破解事业单位外部监管有缺失、需求难保障、调编无手段等难题,事业单位内部履职不规范、管理不完善、运转不顺畅、服务不到位、诚信度不高等问题,该市创新实施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工作,从组织架构、制度设计、组织实施到结果运用,基本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值得推广的创新经验,有效地实现了“以评促管、以考促效”的初衷。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保障,构建综合监管格局。一是市委重视支持。市委将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工作列入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市委编委分年度召开启动会议,研究确定评估对象、安排部署评估工作、审定评估结果,市委编办具体组织实施,形成了党委、编委高规格组织、高标准要求、高水平推动的领导力量;二是夯实工作职责。强化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职责,由市委编办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具体承担,内设履职评估考核科,调增编制4名,充实工作力量,专司评估考核组织协调工作;三是成立评估组织。把对事业单位有监管职责的职能部门及有关方面专家联合起来,成立由市委编办会同人大、政协、组织、财政、人社、审计、党校等方面组成的履职评估考核组,作为第三方评估组织,在市委编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各方参与、综合监管的工作格局。
2、强化制度设计,健全考核指标体系。一是出台评估办法。根据中省政策和安康实际,市委编委出台了《安康市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办法(试行)》,明确了履职评估考核的内容任务、方法程序、结果运用、监督管理等,纳入机构编制常态化管理;二是建立指标体系。优化、细化、量化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体系,分共性指标、个性指标、附加指标三个板块,实行百分值。其中共性指标占70%,分四个项目,即基层党的建设、职责业务履行、机构编制管理、公益服务质量;个性指标占15%,分三个项目,即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行业规范运行情况、工作创新实践情况;社会评价占15%,分三个项目,即由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民主测评、主管部门科级以上干部民主测评、服务对象代表民主测评汇总得分;附加指标反映近三年奖惩情况,按不同层级不同分值表彰加分、惩戒减分。通过健全科学、精准、公正的评估考核体系,重点评估事业单位履职是否到位、是否越位、是否错位、是否高效、是否合法,了解单位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各项规章制度是否齐全、办事服务是否文明高效、党务政务信息是否公开、社会公益服务是否诚信,有效地增强了评估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三是完善评估程序。坚持边实践边完善,制定《条款解释》,对评估对象选定、评估组成员产生、评估结果形成等具体事项予以补充明确,进一步规范书面通知、单位自查、现场考评、实地核查、报告结果、编办审核、编委审定、印发通报、运用结果等9项评估考核工作程序,确保了评估考核工作流程科学、环节清晰、链条完整、便于操作。
3、强化组织实施,搭建综合监管平台。一是明确评估范围。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要求,每年按不低于单位总数10%的比例,对职责弱化、萎缩、消失、转移的单位优先纳入评估对象,对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所涉单位纳入重点评估对象。近年来市委编委相继以“强化执法监管、保障民生公益、推进城市发展”为重点,对教育、民政、林业、卫健、市场监管、住建、城管等16个系统所属100家事业单位进行了评估考核;二是突出现场问效。按照工作程序,在事业单位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履职评估考核组进驻被评单位,召开评估考核大会,按照法人述职、现场答辩、社会评价等程序组织现场考评,法定代表人对履职情况进行陈述,对考核组的现场提问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一回应,使被评单位在公众注视下晒成绩、比效能、亮亮丑、红红脸;三是收集各方意见。组织服务对象代表、主管部门和本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公益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组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核实履职情况,听取有关方面的建议意见,使评估考核更加全面准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更加广泛地体现民意、反映民声。
4、强化结果运用,树立考评正确导向。一是严密审定结果。现场考评结束后,由市委编办组织召开会商会,按照履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格次研判作出各单位评价等次,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处理建议,重点就机构编制和职责任务的存续调整提出明确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按程序提请市委编办室务会审议、编委会议审定,确保履职评估考核结果科学合理、公正严肃。二是各方综合运用。考核结果通报印发后,机构编制部门运用评估考核结果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机构编制;组织部门将评估考核结果用于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任用调整;财政部门运用评估考核结果动态调整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人社部门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负责人绩效奖惩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审计部门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举办单位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确定事业单位年度考核、评优树模和管理权限内干部任用调配的重要依据。三是解决实际问题。借助履职评估,积极为群众办实事,针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人员结构、岗位设置、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统筹提出科学建议,提请编委研究决定,解决了多数单位过去想解决而无力解决、应解决而没有解决以及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成效
实践证明,创新实施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工作在调整理清事业单位职能职责、优化机构设置、盘活编制资源、强化综合监管、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受到省上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赢得了事业单位赞誉和社会各界好评。一是盘活了编制资源。运用评估考核结果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整合职能类同或相近、工作任务不饱满、业务活动单一的事业单位5家,撤销长期不开展业务活动、承担任务已完成、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消失和职责任务严重萎缩的事业单位15家,核减收回相应编制107;为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因职责任务增加、长期超负荷运行的7家事业单位核增编制27名,构建了有建有撤、增减平衡的机构编制“活蓄水池”。二是强化了综合监管。近年来评估考核事业单位100家,其中优秀31家、良好55家、一般12家、较差和不定格次各1家。31家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干部优秀比例提至20%,法定代表人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优秀,财政公用预算资金提高10%;69家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年度考核不予评优,13家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比例适度降低,其法定代表人列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管部门直接运用评估考核结果,确定所属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等次。通过综合监管、正负激励的方式,实现了部门协同、管理联动。三是促进了事业发展。通过履职评估考核,重点梳理查找事业单位规定职责是否萎缩、转移、消失,履行职责是否到位、错位、越位等问题,促使事业单位职责清、管理顺、服务优、活力强,规范履职行为,强化公共服务,确保事业单位履职不偏离公益属性;事业单位对履职评估考核由“被动”变“主动”,借助评估考核这一平台积极宣传工作、展示形象、提振信心、争取支持。通过评估相继解决了2家设计院行业资质存续、2家单位经费自理困难、4家单位体制完善、1家单位人员结构老化等问题,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