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是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自2017年4月建立以来,泸州市在省委编办的指导下,按照“依托长江、承东启西、协同开放、面向全球”定位,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优化协同高效配置职能,高标准筑牢机构“四梁八柱”,充分发挥政策制度“杠杆”撬动作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全力将自贸区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特区快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设优化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
(一)聚焦协同高效,建立“市区一体+三区合一”组织架构。泸州市将自贸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领导小组和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全方位参与,构建市区一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大胆推进开发区行政体制创新,自贸区、长江经济开发区党政主要领导均由龙马潭区党政主要领导兼任,强化统筹协调,确保政令畅通;区政府20个相关部门增挂自贸区相关机构牌子,实现行政区、开发区、自贸区“三区合一、深度融合”,构建了优化协同高效的行政体制。
(二)聚焦目标考核,建立“清单制+责任制”推进机制。推行自贸区清单管理制度,编制自贸区总体方案责任分工清单、实施方案责任分工清单、首批改革试验任务清单等,逐一细化分解试验任务,将工作完成情况与年终目标绩效挂钩,构建了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强化督查督办,建立自贸区网上督查督办系统,实施定期例会制度,实行“每月通报、每季考核、半年兑现”,坚持用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落实。
(三)聚焦自主创新,建立“自主管理+事后备案”管理模式。大胆探索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在不突破机构编制限额的前提下,赋予自贸区管委会自主使用空缺编制和调整内设机构设置权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编制和干部职数总额内,允许其自主选聘、调(转)任符合自贸区发展的高端人才和调配内设机构领导干部,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二、强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体系
(一)聚焦改革试点,打造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一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出台涉改事项对应改革方式的“两书五办法”,围绕公共卫生、城市管理、食品经营等领域的99项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方式,着力解决“先照后证”后市场主体办证难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创新创业门槛,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多证合一”“异地互办”“集群注册”“政银直通”“名称直核”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政银授信系统”,大力推行企业注册、开户、刻章、办税、社保、招聘登记“1小时办结”。截至目前,共集中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等441件。全面推行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同城通办机制,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二)聚焦提质增效,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是组建行政审批局。打破部门壁垒,设立自贸区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市级部门下放、委托的235项审批权限,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办理流程,实现“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章办结”。建立“一口受理、接办分离”审批机制,推行“统一收件、内部流转、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发证”的企业注册模式,通过精简办事流程、优化办理环节等,企业注册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减少到1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高了80%。截至目前,自贸区办理新增企业4084家。二是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群众获得感为着力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了1035项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总事项数97.6%。推进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审批客户端建设,实现审批办理“只跑一次”或“一次都不用跑”。积极探索新增电子证照、全程电子化系统和地图导航系统等功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办事群众。三是探索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对不涉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无需现场勘验,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达到事前审批的事项,建立容缺审批清单目录,实行容缺受理,助推行政审批再提速。
(三)聚焦市场秩序,打造规范审慎的政府监管环境。着力规范自贸区营商环境,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部门行政执法监管职能,建立市场综合监管体制和“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目前16个市场监管部门进驻平台,200名执法人员参与综合监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实行“三段式”“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实现多领域数据共享、联动执法、联合惩戒。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依托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实现执法监管与信用约束“两手硬”。
三、强化聚智聚才,建设人才集聚创新发展的激励体系
(一)聚焦要素供给,强化人才编制保障。立足泸州“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和“人才兴市”战略,实行编制统筹管理制度,着力保障自贸区的用编需求,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建立人才专项编制使用制度,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发挥编制使用的最大效益。
(二)聚焦创新服务,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在自贸区设立全省首个人才工作局,开设人才工作站和人才服务专门窗口,大力集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设立泸州市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众创空间、“双创”基地、海外人才联络站等重点人才平台,协调推进人才及项目的引进落地、服务对接、综合保障等。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对高层次人才户籍办理、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家属随迁等实行“一对一”服务,把建设人才生态环境作为拴心留人的坚实基础。
(三)聚焦人才激励,构建干部成长摇篮。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改革,打破身份、级别、地域限制,把优秀专业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选派到自贸区任职、挂职或兼职。推行符合不同职业岗位特点的薪酬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自贸区发展、机构设置与个人职务晋升、薪酬待遇双挂钩制度,实现内部动能向发展动力的转化。出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集聚高层次人才十二条措施(试行)》,明确给予高层次人才资助标准,特殊人才“一事一议、上不封顶”;建立首期规模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与泸州市人才发展基金形成了“双基金双驱动”模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