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委编办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以用编进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创新管理方式,坚持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加强管理要编制、向创新服务要编制,不断拓展挖潜调剂空间,充分发挥现有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在确保各项工作需求和重点工作高效开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一、科学制定用编进人计划
(一)引入科学测算,制定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在对全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7年内每年的退休情况和进人计划数进行模拟测算,确定用编计划总量;总量确定后,对每年的计划量进行细分,制定出5年的用编进人计划,既保证年轻干部及时补充到位,又避免形成新扎堆现象;在规划的用编进人总量框架内,每年根据上年招考实际情况对下年计划进行微调。通过“七年预测、五年计划、每年微调”的方法,科学制定每年用编进人数量,确保财政供养总量下降。
(二)开展实地调研,核实进人需求单位范围。在年度用编进人总量确定的基础上,对各单位进行实际调研,根据单位实际,确定当年用编进人单位名单,确保用编进人计划严谨务实。排除职能弱化单位,对职能萎缩,暂无法进行清理的单位实行重点管理,人员只出不进;排除面临改革或职能调整单位,对于涉及政府机构改革或明确要进行职责调整的单位,在改革调整前暂不纳入计划;排除超编单位,原则上在超编单位超编问题解决前,不制定编制使用计划;排除人员管理不规范单位,对自行制定了内部退养政策等违规行为的单位,不纳入编制使用计划。确保通过严格的实地调研核查,使每个编制用到实处。
(三)盘活编制资源,实现人员配备精简高效。在制定编制使用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单位的不同情况,细分出系统内调剂计划、区内选调计划、考录计划、购买社会服务计划四种人员使用类别,并严格按照“三项原则”确定各单位进人途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能通过系统内调剂解决的,不做全区选调计划,在部分单位制定系统内调剂计划,对其下属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调剂使用;能通过区内选调解决的,不新考录人员,对于单位所需人员专业在全区范围内存量较大,则制定区内选调计划,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人员调整使用,不单独制定考录计划;能通过实行集约化管理或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的,坚决不新增在编人员,一些高危或年龄要求较强的岗位,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人,花钱办事,不花钱养人。
二、创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一)创新管理方式,推行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以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业务为基础,从各单位各科室的需求出发,自主研发机构编制“e网通”系统,将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有机连接,使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工作标准流程进行业务办理。各部门按照权限维护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保险、财政拨付等信息,全区共用一套数据,保证了信息的唯一性、准确性和透明性,彻底杜绝了“三层皮”和“吃空饷”现象的发生。
(二)科学控编管理,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力。“e网通”系统将用编、调配、工资、保险等审批业务整合到统一的平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减必须通过系统运行才能办理。并且在业务办理程序上,加大对超编、超配和重点管理单位的管理力度,系统自动屏蔽了用编申请功能,继而无法办理打印调令、增员表、调资表、保险落户及财政核拨等手续,有效解决了“超编进人”这一机构编制管理难点问题,杜绝了人情对制度的干扰,以系统的功能维护机构编制纪律,规范人员管理机制,强化了机构编制刚性约束机制,在机构编制和人员科学化管理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一)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全方位监督网。加强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形成多部门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会同组织部门,查处违规配备和自设中层现象,确保干部任命都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职数内;会同人社部门,对招考、调动、退休、离职、军转等人员进出情况展开动态监督,确保工资名册、人员出入编情况与实名制管理信息相一致;会同财政部门实现双向联审,以核准的机构编制为财政拨款的依据,从而控制人员膨胀。通过体制内的协调配合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间的监督作用,畅通监督渠道,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形成控编减编工作合力,确保各编制基数只减不增。
(二)加大监查力度,细化机构编制核查指标。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纳入全区科学发展考核,确保全区各部门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对出现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设置内设机构、超编制配备工作人员等行为严肃问责,切实加强了各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力度,促使其重视和支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同时,对涉及机构编制的各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形成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各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监督检查反馈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各单位机构编制年度考核和机构编制调整工作的依据,切实有效地规范了各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运转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