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海门市按照“区街分设、一区多园”“集聚集约、高效顺畅”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动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海门高新区一体化运行、滨江街道与海门街道一体化运行,明晰开发区与海门街道的职责界定,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推动开发区将工作重心向经济管理、投资服务等聚焦,海门街道突出以社会管理服务为主,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开发园区经济。
一是构建发展空间新格局。充分发挥通江通上海连南通主城优势,迅速启动开发区全域规划编制,优化功能板块,完善载体平台,使平台承载力与“国家级”地位相适应,与战略性投资项目“门当户对”。重点致力打造四大片区。滨江片区依托豪华邮轮装备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江海港物流园,大力发展豪华邮轮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仓储物流、建筑研发设计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竞争力的产业高地。中央商务片区依托南部新城区、謇公湖科创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流量经济、消费经济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全力打造高端商业商务中心、宜居城市核心区。三和片区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向西延伸,以和洲汽车产业园为依托,推进浒通河沿线综合改造,大力发展高端商住、休闲娱乐、汽车销售等产业。北部新城片区充分发挥高铁、新机场和连通南通主城快捷通道的叠加优势,加快引进一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本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综合性、区域性、职能型企业总部,全力打造海门融入苏南、对接上海的最前沿阵地。
二是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手齐抓,全力提升园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聚焦海工装备、智能制造、现代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链式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确保年内实现工业应税销售6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0家,应税销售超50亿元工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对全区的服务业功能进行整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现代商贸、文体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确保年内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350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95家,创建南通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2家,培育纳税超5000万元的主题特色楼宇2个。
三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学习苏州工业园区“融”的特质,集聚一切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全面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真正当好海门对外开放的窗口。整合招商力量,综合运用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以及基金招商、金融招商、兼并重组等模式,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在招引50亿元、100亿元重特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全力主攻重大项目,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头版头条”,全面落实“大项目突破年”的各项要求,倒排序时、挂图作战,重点强化对已签约项目全程化、个性化服务,确保云谷数据中心、佳之味食品二期、阿里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招商局豪华邮轮项目等一批在建重特大项目,确保早日竣工投产。大力招引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引进大学大院大所,建设一批创新性平台,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并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使开发区真正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荟萃的新高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审批权限继续下放,在法治诚信、智慧政务、企业服务、资源配置、统筹协同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水平系统提升。把简政放权与加强服务结合起来,强化过程服务、上门服务,为企业、项目、人才提供更精准、更精细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加强要素保障,围绕“一企一策”“一行一策”,确保各类政策的落实落地落细。同时,加快国有企业平台打造,通过市场化和实体化运作,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解决融资难题,提升债务风险防控水平。
四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两手齐抓,以加强党的建设夯实治理基础,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治理效能。加强党建引领。构建“大党建”新格局,全面统筹机关、社区、村以及“两新”组织等党建力量,大力推行信息化手段、网格化管理,发挥好党员干部、志愿者、专职网格员等队伍作用,更多引入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实现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上“并网融合”,真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社会事务管理。整合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便民服务、应急管理等资源,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夯实基层网络基础,形成职责清晰、分级负责、上下贯通、服务高效的运行体系,在文明城市创建、污染防治攻坚、老小区改造、社会矛盾化解等难点工作中形成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群众评议团”“两代表一委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等平台作用,畅通公众参与的协商议事渠道,广泛吸纳各类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街道克服人少事多面积大的矛盾,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民生福祉,抓紧兴办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推动市级部门权力下沉,建立健全街道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科学设置人社、卫健、民政、残联等民生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实现“一窗式”综合受理、“一件事”一窗办理,并选优配强专业化代办帮办服务队伍,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