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批示精神,重庆市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县编乡用”管理方式创新,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和一线下沉,切实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保障。
——推动医共体“三通”改革,探索医护人员编制“县聘乡用,乡聘村用”。重庆市在万州、黔江、忠县等25个区县推进医共体“三通”改革(医通、人通、财通),其中“人通”即建立医护人员统筹使用机制:将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共体,医共体内人员由区县级医院统筹管理,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定向派遣”,同时健全职称评价、基层交流服务、岗位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如:忠县以公立医疗机构可使用总编制数为基础建立“编制池”,将各医疗单位保留10名空编作为紧缺人才引进等应急使用,其余空编纳入“编制池”实行动态调整、统筹管理,县级医院每年下派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坐诊,乡镇卫生院则选派一定数量医护人员到县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同时配套制定了县级医院医护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年;医共体中高级职称岗位进行统筹管理,具备聘任资格的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可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并聘为中高级职称等制度,吸引医护人员向边远乡镇卫生院流动。又如:垫江县从现有的乡村医生中择优选聘为“乡聘村用”人员,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每年发放基本工资和考核绩效,并购买“五险”,提高乡村医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每年从全县乡镇卫生院中统筹调剂5名事业编制,用于招聘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聘村用”医生,作为乡镇卫生院事业人员,为“乡聘村用”人员搭建成长平台,增强岗位吸引力。通过上述措施,更好保障了基层特别是边远乡镇群众的就医需求。
——保障义务教育编制需求,探索教职工编制“县管校聘”。重庆市落实中央有关改革部署,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即按照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区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总额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按规定设置岗位,自主用编用人,并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区域人口流动、各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编制配置。目前,全市结合“县管校聘”改革,已重新明确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完全达到国家统一的编制标准。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编制、职称岗位等资源的统筹调配,增强乡镇学校对新进教师的吸引力,同时建立健全城区学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一方面满足了个别生源激增、教师紧缺的学校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推动优秀教师到乡镇中小学顶岗锻炼,坐班带课,让边远乡镇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城区学校同样的公共教育服务。
——推进乡镇人才振兴,探索农技人员编制“县管乡用”。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向服务基层一线人才倾斜的精神,重庆市积极探索推动农业技术人员下沉基层,服务一线的具体举措。如:合川区作为长期生猪养殖大区,对区农业农村委所属区畜牧兽医中心,实行“编制留在原单位,工作下到基层一线”的管理模式,区畜牧兽医中心在编技术人员全部派驻到乡镇工作,常年为全区29个乡镇(街道)直接提供畜牧兽医技术指导和服务。目前,重庆市正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政策措施》,将对全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县管乡用、下沉到村”,进一步发挥农业技术人员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
——建立区县事业周转编制制度,探索闲置编制调剂保障基层公共服务。为破解编制只减不增与事业发展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公益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重庆市在严格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下,打破行政区划间壁垒,在各区县事业编制总量基数不调整的基础上,由市级统筹区县长期分散闲置的编制资源,建立存量编制使用权区县一体、余缺调剂的周转制度,主要解决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卫生、学前教育等领域事业发展与编制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专门用于基层公共卫生、中小学、幼儿园等服务基层和一线的事业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自2018年该项制度建立以来,相关区县已按程序申报并使用了周转编制,确保部分编制资源紧缺的地区也能为基层提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托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