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减轻基层负担,释放基层活力,今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委编办将规范“属地管理”作为助力镇街复工复产、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前期编清单、建制度、定流程的基础上,着力在县乡上下联动、网格点面结合、流程内外兼修上下功夫,筑牢“制度墙”,压实“责任链”,推进“属地管理”真正“管”出成效。
一、坚持“上下”结合,抓好乡呼县应“一条线”。一是以科学划定县乡事权为抓手,实现“上下联动”。在前期公布明确53项县乡“属地管理”事项的基础上,根据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部分事项职责不够全面、呼叫程序不够优化等问题,逐项完善事项说明书和工作运行流程,制定更加详尽的《规范“属地管理”工作机制表》,完善《规范“属地管理”部门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乡镇(街道)对号入座,“呼叫”简便,县直部门依表“响应”,边界清晰,切实提高了事项呼叫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以“O2O+属地管理”平台为重点,“线上线下”并行。优化“微信公众号+微信群+O2O服务管理系统”的网络平台,县、乡、村(社区)之间三级联动,基层干群“线上”点问题,县直部门“线下”服务马上办;对于疫情防控、汛期排水等紧急事项,通过电话联系快速响应;对于综合执法、老旧小区整治等复杂事项,组织有关部门集中会商、联合执法。三是以执法力量下沉为契机,推动“上下共治”。在“1+X+Y”综合执法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管理需求等状况,统筹调配执法力量参与基层一线执法工作,满足日常执法需要。督促指导县直部门对乡镇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执法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15班次,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真正实现镇街“呼叫”、平台“分办”、部门“响应”、县乡“联动”、结果“反馈”的事项办理流程,形成工作闭环。
二、坚持“点面”结合,织好基层治理“一张网”。借助全县“多网融合”机遇,充分发挥网格员优势,将“属地管理”事项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络,赋予3000余名网格员开展信息收集、日常巡查、安全隐患排查、矛盾排查化解等职责,构建完善“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职业化网格员队伍,增强发现问题能力。发挥村(社区)“两委”成员、包村干部、第一书记作用,建立党员微信群,鼓励群众进群,扩展信息沟通渠道,形成以网格员队伍与党员、干部、群众互为补充的信息收集、日常巡查专业信息采集队伍,构建一体化、网格化治理体系,实现“属地管理”信息采集全覆盖。针对当前呼叫较多的的物业管理、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热点问题,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认真梳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难点,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大联动、微治理”,构建起“多网融合、多方联动、多元共治”格局,全面提升了基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坚持“内外”结合,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在优化内部流程和引入外部参与机制上精准发力,推进“属地管理”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健全完善镇街、职责部门清单处置内部流程,强化镇街在发现、初核、呼叫、配合、评价五个环节的重要作用,发挥职责部门接办(转办)、处置、反馈三个环节的推进功能,夯实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充分发挥镇街的“传感器”作用,建立“呼叫”事项需求表达和处理结果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设置热线电话、投诉信箱、平台咨询模块,畅通表达渠道。由政府部门对企业群众反映的属地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收集、汇总整合,对诉求信息分轻重缓急予以分类处理,及时进行点对点回馈群众、线对线联系部门,推进群众利益诉求“落地开花”。同时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和科学考核机制,督促主责部门、配合部门依单履责,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力,以规范“属地管理”推动基层干部转作风、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汇民智,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