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湖北宜昌宜都市坚持高位推动、科学谋划、四向发力,通过抓点串线促面,确保改革各项要求在宜都落实落地落细,形成定位合理、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街道治理新局面,让基层群众“能办事、会办事、好办事”。
纵向抓高点,精准规划改革轴心线。围绕推进有人抓,强化改革“领头雁”。全市把此次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四大家主要领导、各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街道全部班子成员、中层干部集体出席改革动员大会,市党政主要领导对改革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围绕实施有计划,绘好改革“路线图”。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科学拟制《宜都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责任分工方案》,明确完成时间、改革任务、责任内容,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压力层层传导到位。围绕落实不走样,建强改革“施工队”。建立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牵头挂帅的改革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组建改革工作专班,定期召开碰头会、协调会,及时解决改革推进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不折不扣落实。
横向抓重点,精准架构改革主路线。围绕基层事情基层办,搭建街道“顶梁柱”。围绕基层运行有力量,做好街道“健身操”。通过“减少补下”,从市本级调剂,增加街道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编制,有效充实街道力量,为实现街道职能转变、力量下移、人员下沉提供有力保障。围绕基层事情有人办,壮大街道“主心骨”。从严核定陆城街道党政领导班子职数,配强领导班子。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人走”的原则,将派驻在街道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整体下放,同时将财政所农经服务、医保中心属地服务,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部分职责、编制、人员下放街道,确保改革后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力量不减。
正向抓盲点,精准连接改革中继线。围绕基层履职有依据,明确街道“责任田”。坚持权责法定、权责健全、权责一致原则,印发“三定”规定,明确街道机构性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量、领导职数等内容,突出街道在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动员社会参与、维护公共安全、指导基层自治等7方面职能,推动街道在城市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矛盾化解等方面发挥枢纽作用。围绕基层管理有规矩,划好职责“边界线”。按照应领尽领、宜接则接原则,以省指导目录为基础,组织街道梳理权责事项,形成街道职责清单,组织街道与市直部门签订赋权协议,明确职责边界、过渡期限、交接事项。围绕基层治理有保障,织好配套“防护网”。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印发《全市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职能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实施办法》、《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街道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办法》等10多个改革配套文件,建立起党建引领、条块协作、支持保障等方面工作机制,合力推动街道新体制新机制全面运行。
反向抓堵点,精准突破改革阻隔线。围绕服务群众“零距离”,搭建便民“直通车”。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加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村居)便民服务室规范化建设,全面打造管理规范、设施齐全、队伍成熟、服务优良的为民服务品牌,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准入等事项下沉到街道、社区(村居)办理,大力推行 “一窗办、一网办、帮你办”便民服务模式,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围绕执法监管“一队伍”,树牢执法“指挥棒”。出台《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实施办法》,编制《街道综合执法事项目录》,明确综合执法事项、范围、依据,推行“联动式”综合执法,将市直部门派驻执法队伍和人员纳入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形成市街协调联动的执法格局,解决以往街道“看得见,管不着”和市直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围绕基层治理“一张网”,优化管理“大棋盘”。在街道设立网格管理综合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管理、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全面覆盖”的原则,优化调整原有网格,实行“无缝式”网格管理,实现 “多网合一、一网覆盖”,“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网格化基层治理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