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聚焦乡镇基层工作运行的堵点、难点,理清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充实乡镇(街道)基层一线工作力量,推动权责对等,切实解决乡镇“看得见、管不着”和县乡两级协同联动不畅等问题。试点以来,部门派驻执法力量提升了15%,政务服务延伸比例提升20%,乡镇(街道)统筹协调力得到充分加强,“乡镇围着中心转、部门围着乡镇转、大家围着基层转”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一、“减上补下”充实“围绕基层干”的力量
一是推进编制资源“县管乡用”。为破解乡镇(街道)编制吸引力不强,紧缺专业人才不愿扎根乡镇(街道)难题,探索实施编制“县级管、乡镇用”,统筹建立编制“蓄水池”、“英才荟”等平台,招聘高学历紧缺专业人才,输送到乡镇(街道)基层一线。
二是推进干部派驻“”。该县组织部、编办牵头抓总,分层分类推动人员下沉、职权下放、编外下移。开展“N+X”全派+点派人员派驻,其中“N”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资规、公安、司法、人社、交通运输、残联等8家全派驻部门,同时将乡镇(街道)分为经济、生态、复合三类,分类别点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广旅体等“X”部门。
三是推进执法力量“下沉一线”。梳理高频、专业技术要求适宜执法事项20项,通过法定程序赋予乡镇(街道)行使。整合县级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资规等执法力量和资源,推动85%的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将全县划分为5个执法区块,对于乡镇(街道)难以承担的执法事项,由区块执法协调指挥中心,上报县级执法平台进行专业执法或联合执法,构建“乡镇综合执法+区块统筹执法+部门专业执法+县乡联合执法”的执法体系。
二、“事权下移”畅通“围绕基层跑”的渠道
一是推行“乡镇点单、部门就办”服务。围绕矛盾纠纷、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重点事项,赋予乡镇(街道)调配权和督办权,由其发起点单,按照“单部门事项精准办、多部门事项联合办、多部门跨区域事项统筹办、跨界组团主动办”原则,相关部门上门开展服务,如球川镇就调处医疗纠纷一事,点单召集信访、卫健、公安、司法、法院等多部门参与调处,有效避免医闹事件发生。
二是推进政务服务基层延伸全覆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和拓展,梳理向乡、村两级延伸事项25项,依托县“慢城通”平台对乡镇(街道)自助服务终端优化升级,扩大纳入事项11项,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专职受理员、村级代办员队伍,各部门开展相关培训60多次,全面提高受理员、代办员服务能力。
三是加快网格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赋予乡镇(街道)网格事项准入权,建立村(社区)、网格工作事项准入和退出机制,梳理准入事项91项、清理退出2项。落实部门事务入格“五同步”要求,规范事务入格程序,完善入格事务处置流程,实现“清单之外无交办、交办事项有保障”。
三是推进矛调“金字塔型”格局。通过构建“县乡村格”四级联动调处体系,打造“网格情报站、村级服务站、乡镇停靠站、县级终点站”的矛调共同体,全面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制定矛盾纠纷分类调处化解“631”比例结构:即60%以上在村级,30%以下在乡级,10%以下在县级,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自下而上,呈金字塔型格局。
三、“制度牵引”强化“围绕基层转”的实效
一是科学规范“属地管理”事项清单。聚焦县乡协同事项、高频事项,厘清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界面及责任分界点、衔接,形成《常山县乡镇(街道)“属地管理”县乡协同、高频事项清单》,找准道路交通事故防控、安全生产监管等33项。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准入听证会商机制,明确部门职责但需乡镇(街道)协同落实的事项,须经听证会商程序并由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实施。对列入“属地管理”事项清单目录的,不以签订“责任状”、分解下达指标、考核验收等方式,把工作责任和任务转嫁乡镇(街道)承担。
二是开展县乡“双向考评、一体考核”。制定县乡“双向考评、一体考核”办法,实施“县乡捆绑”考评,即对列入考核事项,由县级党委政府对部门和乡镇(街道)捆绑考核,推动部门与乡镇(街道)同担当共进退。实施“县乡双向”考评,赋予乡镇(街道)对县级部门的相应考核权,明确乡镇(街道)对部门考核4类12项指标,确定乡镇(街道)对部门按照5%的考核权重折合到部门的年终综合考核。部门角色由“交办者”转变“共办者”、单向考核转变为双向考评,确保部门、乡镇“荣辱与共”。
三是健全派驻干部评价机制。保障乡镇(街道)党委指挥协调权、管理考核权、推荐提名权“三权”到位。将部门派驻干部和乡镇干部实行统一管理和考核,参照乡镇(街道)标准,将派驻干部待遇纳入2个20%范围落实到位,实现管理属地化、考核一体化、待遇同等化、使用一线化。考评结果直接与干部的评先评优和年终绩效挂钩,并作为组织部门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