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党建引领,夯实治理之“基”。成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社会治理工作,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作为区委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压紧压实部门单位党组(党委)书记和镇街党(工)委书记责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纵深推进沂蒙“红色物业”、网格党组织建设、乡村组织振兴示范片区创建等攻坚行动,强化基层基础,加大资源统筹;用好“第一书记”、“红领书记”、工会、共青团、妇联志愿者队伍,组织159个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7176名在职党员到村社区报到,推动党的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党的力量向最基层下沉。
二、突出放权赋能,强化治理之“本”。深化区镇事权改革,以“依法下放、宜放尽放”为原则,推进审批服务、监督管理和综合执法向基层下沉,实现精准化赋权;结合区内实际,对镇街承担的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以及对应责任事项进行梳理规范,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编制涵盖7个领域183项事项的镇街职责任务清单,真正把职责任务传导到基层末梢;持续推进考核评价权、人事建议权、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决策建议权“五项权力”下放,通过“基层考核上级部门”,破解“有责无权”难题;针对农村干部权力界定模糊、决策随意、监管薄弱等问题,制定出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村干部权力义务和底线红线,从源头给“小微权力”戴上“紧箍”。
三、突出四级联动,打通治理之“链”。为破解社会治理事项分流转办渠道不畅、效率不高等堵点痛点,在纵向上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贯通联动。一方面,依托区镇村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创新搭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载体平台,健全诉求收集、分析研判、信息传导、问题化解、结果反馈、督导考核评估机制,整合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资源,引入志愿者协会、心理咨询、人民调解组织、“红领律师”团队等第三方力量入驻平台、协同共治,让群众从过去“有事不知找哪里”变成现在“平台一站式办理”。另一方面,构建“一网多用、全科多能”网格,创新实施“六亮共建”“五微共治”“四百共联”工程,实行“发现受理—分流交办—处置销号—反馈评价”闭环式网格化管理,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一网全覆盖”。
四、突出机制跟进,提升治理之“效”。针对社会治理碎片化、分散化、群众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从“制度+技术”入手,全力推进体系重塑、资源重组、流程再造。聚焦“平台”,建立“平台指令、众人响应”的治理运行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有效代替了“领导指示”层层转达、处理问题多次开会研究的传统办事模式,从机制上保证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实现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聚焦“网格”,搭建“网格吹哨、区镇报到”的治理服务机制,将全区划分为1887个基础网格,对网格小微服务事项实行“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实现群众诉求闭环式办理,形成“网格办小事、报大事,部门办实事、解难事,平台好办事、办好事”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