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工作安排部署,成都市邛崃市坚决贯彻“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重要指示,吸收和借鉴国际国内法定机构改革的有利经验,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邛崃市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
一、聚焦主责主业,构建专业灵活的功能区管理体制
以去行政化为目标重构产业功能区组织架构,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一是职责法定化。根据成都市委《关于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成都市人大《关于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的决定》,在全市率先形成《成都邛崃市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发展服务局,依法赋予功能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法定职责,推动国家级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有关政策在功能区内实施。二是组织企业化。发展服务局可根据邛崃市人民政府授权,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设立片区综合运营公司,开展土地开发、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运营等业务,构建“发展服务局+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发展服务局局长兼任片区综合运营公司党组织书记和董事长,实现“局司一体”的企业化组织模式。三是运作市场化。坚持开放先导驱动发展,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等方式,建立财政资助、政府购买服务、自筹资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期以财政资助为主,通过依法利用功能区内的国有土地、国有资产等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筹措资金用于功能区开展建设和运营,增强发展服务局造血功能,逐步降低财政投入比例,最终建立经费保障自求平衡机制。
二、聚集要素保障,构建灵活高效的市场用人机制
按照“以事设岗、以岗赋能、以能聘人、以效定奖”的原则,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一是打破科层制岗位设置。按照“权责一致、精干高效”的大部制原则,贴近主业精简设置岗位。在员额总量、领导职数和岗位层级限额内,打破传统固化思维,搭建企业化组织架构,围绕产业功能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等重点工作自主设岗,根据工作实际赋予岗位职能,提升岗位设置和职能配置科学化水平,凸显以事设岗、以岗赋能。二是打破行政化聘任思路。紧扣主导产业和产业细分领域,采取“综合岗位+专业岗位”的方式,面向社会全员聘用。以“面试—试岗—体检—考察—聘用”的模式,创新聘任思路,打破任职年限,集聚高素质人才,实现岗级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凸显以能聘人。三是打破均衡化分配模式。构建“固定+浮动”薪酬模式,薪酬总额以上一年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均薪酬的2倍核定,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实际可分配薪酬上限。打破以资历和级别定薪酬的传统模式,建立以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个人薪酬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不设上限、不定下限,自主分配,最大限度激发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凸显以效定奖。
三、聚力放权赋能,构建运转高效的利企服务机制
以“专业、精准、效率”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为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永续动力。一是推进审批事项下沉。制定《邛崃市部门职责事项下放和承接运行实施办法(试行)》,结合产业功能区实际,将工程规划许可等55项审批事项下放至发展服务局,为企业群众提供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报建、市场准入登记、社会事务等领域“一站式”审批服务,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二是推进审批流程再造。按照邛崃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推行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制度,把工程从生成到竣工的全流程办事要件由198项缩减至100项,审批时限从239个工作日压减至70个工作日内,压缩率达70%。开辟绿色通道,向符合要求且具有合格施工图的项目分别制发用地、规划和施工意见函,推行“以函代证”简易审批。三是推进全产业链平台搭建。深化跨区域协同合作,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片区建设“异地科创空间”,积极打造“科创空间+异地科创空间+生产基地”的全产业链平台,形成测试、孵化和生产基地的中试、规模生产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产品“研发设计—实验测试—生产制造—贸易销售”全生命周期平台,创建功能区跨区域组织经济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