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委编办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党政机构改革、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工作精神,切实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聚焦县域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重点从厘清执法权限、整合机构设置、下沉执法资源、归集执法数据、实行联动指挥、完善协同机制等六个方面构建县域“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的“三合一”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科学运用智慧化技术手段,全面扫除监管执法“盲区”,有效提升县域监管执法效能。
一、厘清执法权限,实行“层级式”执法。
一是县级层面,划转归并执法权。制定下发《县政府关于划转农林农机、市场监管、城市管理领域相关行政处罚权的通知》(东政发〔2018〕7号),整合优化县级部门执法监管职能,相对集中农林农机、城市管理、人防、住建等部门行政处罚权。同时,通过政务服务网完善涉改7支队伍行政处罚事项3283项、行政强制事项130项,进一步厘清部门内部和跨部门间权责。二是镇级层面,下放赋予执法权。根据省市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工作要求,将综合行政执法向基层延伸,赋予镇(街道)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按照“放得下、接得住、运转得好”的原则,围绕镇(街道)违法行为发生频率高、查处技术含量低、有能力承接、整类别划转、强制措施配套的事项,将基层有需求、接得住、用得好的执法权力汇集下放镇(街道),涉及行政处罚事项100项,行政强制事项5项,实现精准赋权。
二、整合机构设置,实行“一门式”执法。
一是推行部门内部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优化如东生态环境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广旅局、县人社局等县级部门内部执法队伍,分别组建5个区域性环保分局、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县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县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执法大队。二是推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在相对集中农林与农机、城市管理与人防住建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基础上,分别组建县农林综合执法大队、县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在相对集中市场监管与商务粮食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基础上,由县市场监管局行使。三是推行基层一线综合行政执法,实现“一个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统一在全县15个镇(街道)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局(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公室牌子),作为镇(街道)职能机构,以镇(街道)名义开展辖区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根据需要,协调配合县级相关执法机构在镇(街道)范围内开展联合执法。
三、下沉执法资源,实行“网格化”执法。
一是基层执法力量“做加法”,充实一线执法队伍。坚持人随事转,自上而下跨层级下沉县城管局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辅助人员充实各镇(街道)综合执法局,并按照不低于1:3比例在各镇(街道)配备执法辅助人员,配齐执法装备。二是基层执法途径“做乘法”,借力网格管治理。实行“综合执法+网格管理”模式,先行在城市建设管理、环保领域推行“一个网格管治理”,城市建设管理领域将13个社区共划分91个网格,网格内配备网格长、执法人员、协管员、环卫人员、停车秩序管理员等;环保领域将15个镇(街道)划分为49个二级网格和244个三级网格,网格内配备网格长、副网格长、总联络员、组长、副组长等,推动对社会单元、企业单元的有效管理和高效服务。
四、归集信息数据,实行“靶向式”执法。
一是建立“信用+执法”联动体系。以信用为基础,精准靶向执法对象,探索信用体系在执法领域的具体应用,依托社会信用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推动执法部门与信用办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信息与社会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联动机制,大力推行随机抽查、飞行检查、专项督查、事后稽查,将综合行政执法中涉及公民、法人、企业的违法情况,及时纳入信用平台的“经营异常目录、异常信用记录、黑名单”,健全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惩戒。二是建立“政务数据+执法”互联机制。开发建设如东县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执法信息的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汇聚34家部门单位的近1亿条数据,初步形成5大基础库和12个分类主题库,完成数据交换近510万条,其中涉及安全监管、生态环境、城管管理等执法数据9726条。通过数据共享,打破了部门间、层级间数据壁垒,为综合执法提供信息支撑,形成相互支撑、有效衔接、整体联动的执法新格局。
五、打造指挥平台,实行“调度式”执法。
一是推行“物联感知、执法同步”,打造前后贯通、衔接顺畅的执法模式。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在县、镇两级设立现代化指挥中心的基础上,依托雪亮工程,搭建视频共享平台,汇聚全县14000多路视频监控,初步实现实时动态感知县域态势,指挥中心通过智能化分析研判、监测预警等手段及时将涉及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视频资源反馈县镇两级综合执法队伍,强化后台指挥与一线执法即时互联互通,创新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执法新机制,为可视化实时指挥奠定基础。二是推行“联动指挥、分类处置”,打造上下一体、快速响应的执法模式。
六、完善协同机制,实行“联合式”执法。
一是建立县级部门执法协同机制。制定下发《关于建立综合行政执法监管协同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审批、监管、执法全链条出发,分类别明晰行业监管部门、审批部门、综合执法部门的职责边界,出台部门间案件移送抄告、举报投诉信度、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会商、职责分工争议协调五大制度,推动审批部门、监管部门、执法部门三者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通畅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镇街“前台+后台”职能机构协同机制。创新基层运行管理模式,改变以往“一件事由一个部门、一个人负责”的传统做法,在15个镇(街道)建立契合“三整合”改革要求的“前台+后台”运行机制,明确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民服务中心为“前台”,其他职能机构为“后台”,形成“前台”服务执法、“后台”为“前台”支撑保障的基层行政管理格局。三是建立县镇两级执法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厘清源头监管、后续监管、末端执法的界限,明晰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职责,镇街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及关联行政监督检查、后续监管、行政强制措施等职责,明确应批已批、应批未批、禁止类、其他类等4种情形的职责事项,健全基层“一对多”“多对一”条块机制,理顺与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派驻执法机构工作关系,进一步形成综合执法工作合力。
上一篇: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编办三措并举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