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沙市委编办紧紧围绕如何让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中数据信息更精准、监管更到位、服务更高效这一课题,依托实名制管理系统,自主开发了长沙市机构编制分析研判系统,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智慧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聚焦数据赋能,实行精细化管理
一是把数据要素摸“全”。切实把好实名制系统数据入口关,通过部门自查、编办核查、上门送训等举措,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机制,确保实名制系统数据全面准确。一方面,抓全机构信息要素。依据部门(单位)“三定”规定,采集了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核定编制数和领导职数等21项机构信息要素;另一方面,抓全个人信息要素。督促和指导部门(单位)按照“应填尽填、规范准确”的要求,将在编人员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编制类型、职务等44项个人信息要素完整、准确录入实名制系统,切实做到实名制系统信息机构清、编制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
二是把数据校验搞“准”。常规抓校验,除利用实名制系统自带的“查询分析”、“数据校验”、“超配机构编制红黄灯警报”等功能筛查校正数据外,我办每季度与组织、人社部门进行处级领导干部实配数、公务员职级和事业单位人员职称等信息进行校验,做到立查立改、不等不靠。集中抓校验。每年12月集中开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实名制数据校对”专项工作,以主管局(区县市)为单位组织专班对市本级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进行核查,并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和校验,确保实名制系统信息的精准性和唯一基准作用。今年以来,共计校验完善机构编制信息181条、在编人员信息20842条。
三是把数据应用做“实”。为全办工作人员分配实名制系统账号,实现机构编制信息实时共享,支撑办内各业务处室协同配合工作。依托实名制系统,打造实名制审批业务“线上办、当场办”新模式,通过“授权备案、线上线下联合审批、优化办事程序”等方式,提速实名制审批服务,90%以上的实名制业务实现当场办结,建立业务办理进度短信反馈机制,让用人单位实时掌握有关工作进度。同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与智慧纪检监察系统、政务数据资源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有效对接机制,为巡察审计、政务服务、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专项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聚焦分析研判,实行智慧化管理
一是加强统计分析。机构编制分析研判系统以实名制系统信息数据为基础,在统计分析形式上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将以往内容分散、晦涩难懂的统计报表调整为各类层次清晰、直观简易的统计图,对机构规格、机构行业分布、人员进入形式、职务级别分布等21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精准直观展示全市、市本级、区县(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核定及使用现状。同时,分析研判系统还可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切换查看“全市”、“市本级”“区县(市)”各层次统计图表,既可从面上了解全市情况,也可将市本级数据与区县(市)数据横向对比,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成果。
二是探索用编“体检”。根据部门(单位)申请办理业务类型和需要,提取适宜的专项查询指标,按单位或系统精准查询机构编制资源配备及使用情况,一健生成系统(单位)的“体检”报告。从人员年龄结构、性别、进入形式、学历、职务级别分布以及单位近5年接收政策性安置人员情况、近5年单位新进人员情况、五年内每年到龄退休人数、近5年空编率等10项具体指标,以对系统(单位)的现状“体检”为主,以测算后5年变化趋势为辅,综合分析系统(单位)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精准发现各系统(单位)在编制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编制资源效益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开展事前预警。积极挖潜实名制数据潜力,依托机构编制研判系统,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机制,对统计分析和用编“体检”中发现的异常数据和典型问题进行专项分析研判,找准问题症结,对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合理、政策性安置任务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前作出预警研判,指导单位更好地使用机构编制职数资源。对教育、卫生、住建、自然资源规划等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开展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情况专项分析研判。一方面,依据单位“三定”明确的主责主业,确定各单位职能关联专业和综合管理专业目录,据此测算单位现有在编人员专业匹配度,对专业匹配度(单位职能关联专业占比)低于70%的单位提前预警干预。另一方面,以全市相关指标平均值为基准数,对男女比例、年龄、进入形式等要素进行测算对比,对于超过或低于基准数10%、15%的系统(单位)提出黄色或红色预警,科学指导用编配强人员力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单位主责主业。
三、聚焦融合服务,实行优质化管理
一是当好“勤务兵”,服务单位办事。本着“为服务者服务,让服务者无忧”的宗旨,通过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断提升编制保障服务质量。建立实名制业务办理预约机制,让人事干部办理实名制业务更加便捷。同时,聚焦民生热点和改革难点抓好用编保障。按照人岗相适、双向选择原则,系统内统筹调剂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富余分流人员,缓解部分单位刚性增编压力。聚焦医疗体制改革中备案制人员流动不畅等问题,出台备案制人员在流动调配方面与编制实名制管理人员同等对待的补充规定,破解了备案制医院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等问题。
二是当好“管理员”,服务改革发展。围绕中心大局,聚焦推动改革、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等领域,进一步优化配置机构编制资源,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依托实名制数据系统,将长期闲置的空编统筹起来,建立编制周转池或编制专户,向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精准投放。针对有编制调整或申请用编意向的部门(单位),根据部门“三定”规定,综合分析部门职能职责履行情况、机构运行情况、编制使用情况,做好事前评估,为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开发区(园区)专项改革和重大体制调整提供决策支持,机构编制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是当好“参谋员”,服务编委决策。积极探索让数据说话、靠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管理新模式,依托机构编制分析研判系统,加强对全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态势分析和潜在风险研判,将机构编制实时统计数据、评估预警报告等重要情况及时向编委领导报告,为编委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今年来,撰写的《市直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情况汇报》《全市编外人员专项调查统计情况汇报》,并根据专项研判报告成果确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中收回单位闲置编制的工作思路,得到了编委领导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