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责任清单化。把“编清单、管清单、用清单”作为规范“属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厘清县乡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一是科学编制清单。按照“全领域、全部门”的原则,瞄准县乡共同承担且层级间职责不清的事项展开梳理。坚持与涉及部门“三定”规定逐一对照,与县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去年确定首批51个具体事项,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7领域。今年又聚焦镇街反映强烈的问题,扩大清单覆盖范围,公布第二批44个具体事项,涉及卫生健康、市容环境、农业农村等9个领域。二是细化分解清单。市级牵头研究制定清单事项运行“施工图”和“说明书”模板,县级采取“分工负责、联合攻关”的形式,对95个清单事项“颗粒化”分解,精细编制清单事项“施工图”“说明书”,逐一明确责任科室、联系方式、程序环节和工作标准等,为规范“属地管理”工作提供详实的操作依据。三是坚持依单问责。把清单作为县乡履职、监管和问责责任界定的重要依据,制定“失职依单问责、尽职依单免责”有关规定,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减负松绑。
二、力量下沉常态化。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党建、编制、干部、事项等资源下沉到镇街,推进规范“属地管理”工作向实里去、往深处走。一是推动党建资源下沉。在全市118个镇街设置党建工作办公室,落实经费、场所等基本保障,确保基层党建“有人抓”。昌邑市把镇街党建职责从党政办公室剥离,单独设立党建办公室。二是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坚持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一线倾斜,去年从全市待分配编制中,向62个镇下沉,今年再从市县两级调剂事业编制下沉到镇街,进一步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三是推动干部资源下沉。深入开展“四进”攻坚行动,从市县选派605名干部组成121个工作组,派驻在镇街,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从长期在镇街工作人员中招考、招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提拔科级干部力度,去年从镇街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镇街领导干部。四是推动管理权限下沉。采取委托、代办、派驻、网上办理等形式,把含金量高、镇街发展急需管用的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县级权限放下去,先后向62个镇下放权限6716项,向56个街道下放权限5710项。
三、党群服务一体化。把“搭平台、建载体”作为推动规范“属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此集聚资源、汇聚力量。一是搭建政务服务平台。在镇街成立政务服务机构,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研发了市、县、镇、村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网上审批服务系统,目前已建成149个镇街网上政务服务厅、1129个村(社区)网上政务服务厅,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搭建“乡呼县应”平台。依托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采用“一级建设、三级共用”的部署模式,建成全市统一的“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已受理镇街“呼叫”事项400余项。寒亭区高里街道通过平台呼叫市生态环境局寒亭分局,反映街道某处有村民私自晾晒鸭血,产生刺鼻气味,群众意见较大。市生态环境局寒亭分局接到呼叫后,迅速组织人员执法、取证,仅用半天时间就将“污染源”取缔。三是搭建综合执法平台。制定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意见、部门间监管职责分工办法,在镇街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统一指挥和调度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环保、畜牧、交通等县直部门派驻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行综合执法,使执法力量由县级向镇级“转移”,以临朐县为例,该县综合行政执法队伍87%的力量配置在镇街,98%的执法用车供一线执法队伍使用,镇街执法力量明显增强。
四、管理运行制度化。制度建设是提升规范“属地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主要健全完善了以下几项制度: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在县级成立“乡呼县应”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调度制度,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高密市借势流程再造工作,探索建立以“首办、商办、联办、督办、结果公开”为核心内容的“四办一公开”制度,打造起“乡呼县应、上下联动”高效运转新机制。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规范“属地管理”纳入县级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镇街对县级部门的“反向”评价力度。安丘市规定由镇街对县级职能部门依清单履行职责、派驻机构统筹管理等进行打分,充分调动了县级部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派驻管理机制。制定印发部门派驻镇街机构统筹管理制度,赋予镇街派驻机构人事任免“建议权”;在派驻机构绩效考核评价上,采取县级主管部门和镇街共同评定的方式。奎文区明确街道负责对派驻机构履行属地职责和群众满意度情况的评价工作,两者分别占派驻机构考核权重的40%和20%。
五、基础保障规范化。规范“属地管理”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与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等有机融合,实现互促共进、双向提升。一是与党的建设相融合。研究制定《潍坊市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党建在规范“属地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把落实规范“属地管理”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寿光市探索构建基层治理“1+N”体系,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规范“属地管理”的一条主线,以党建创新引领“属地管理”,有力提升了基层共治善治水平。二是与基层网格相融合。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试行)》,依托业已形成的10624个基础单元网格,探索将属地管理有关事项纳入网格管理,推动“乡呼县应、上下联动”机制向村(社区)、网格、小区全面延伸覆盖。昌乐县把联合处理露天秸秆焚烧违法行为纳入“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借助“镇街、社区、村”三级网格,充分发挥网格长和网格员监管作用,实现了秸秆禁烧监督全覆盖、无死角,今年依据网格员提供的准确信息,先后对宝都街道、红河镇等8起露天焚烧秸秆案件依法进行了处罚。三是与健全重点领域管理体制相融合。重点把重大疾病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等事项纳入清单,明确县级卫健部门、疾控机构和镇街任务分工,推动防控资源下沉、预防关口前移,夯实联防联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