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系统集成,全市域推进。以扬州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基层“三整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作为试点三大板块,由市委直接领导,市委“一把手”亲自决策部署、实地督查推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铁三角”格局。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三整合”全过程、各方面,出台2020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明确20个重点项目、74项具体任务,通过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选优配强村级书记、推进村级监督委员会实体化运作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抢抓省基层“三整合”试点市机遇,按下“快进键”,76个其他乡镇(街道)个与省试点乡镇(街道)一体化实施、同步化推进,形成点线面结合、市县乡联动的规模效应。
赋权扩能、属地管理,全要素下沉。依据省赋权目录清单,以“有需要、接得住、用得好”为标准,以县为单位统一制定出台乡镇(街道)审批服务清单和行政执法清单,赋权后,各乡镇(街道)平均承接40余项行政审批权限和60余项行政处罚权限,权小责大问题有效缓解。强化属地管理,除中央明确的法院、公安、税务等部门继续实行派驻体制外,其他设在乡镇的县级派驻部门都实行属地管理,同步制定出台县级派驻部门和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消除职责模糊地带,实现权责清晰、协调顺畅、运转规范。赋予乡镇(街道)“调度权”、“考核权”、“任免建议权”,县级在对部门年度综合考评和部门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中,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和人员的考评权重均不低于50%,为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提供了有力抓手。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乡村支持保障力度,设立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达标资金等,2020年市县乡共增加基层社会治理投入约1.3亿元。
扁平设置、统筹使用,全方位架构。综合设置、扁平管理,乡镇一般设置“一办八局”9个职能机构,街道一般设置“一办七局”8个职能机构,原则上不设行政审批局。取消原事业单位性质的“五大中心”,统一设置综合服务中心,管理乡镇所有事业人员。“一办八局”内部不再设职能科室,全员按照工作难易程度、时间特点及人员特长等综合设置AB岗,对700余项日常事项逐一编制工作流程图,乡镇(街道)行政、事业编制性质人员统筹使用、管理和考核,逐步实现同岗同奖,有效解决了畸轻畸重、忙闲不均及等干部队伍活力问题。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乡共管制度,建立镇村干部“1+1”任职机制,打通镇村干部双向流通渠道。
数据融合、精细管理,全天候监管。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依托扬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管理平台,建立市县乡三级实体化指挥调度中心,所有基层审批服务执法事项全部接入,“12345”热线、数字城管和各类为民服务应用全部融入,破除了数据壁垒和信息烟囱,通过信息汇聚、派单处置、跟踪监督、考核问责,形成了电子政务信息、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以及网格化管理信息上报、分析、分解、处理的工作闭环,目前指挥调度中心已成为乡镇(街道)的“最强大脑”、管理中枢。坚持市域覆盖、集中管理、分级应用,将民政事务、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多个网格整合为一个综合网格,建立健全学校、工地、综合体等专属网格,全市共划分6232个综合网格,综合网格跑面、专属网格管点,实现了全域覆盖、一网运作、一键上报。全市配备10922名网格员,建立日走访、周分析、月汇总制度,镇街、村社干部全部融入网格,制定出台相关考评考核制度等,形成前端发现问题汇聚数据、中端智慧流转交办事项、后端职能部门联动处置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格、难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