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贯彻落实基层治理“三整合”部署要求,深入贯彻“瘦身+健身”的理念,开展街道集成改革,努力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坚持“凝神铸魂”,高起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做强改革的“纲和魂”,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头道工序”抓紧抓实。一是突出共建共治,建强“两个品牌”。结合全区“商圈”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创新打造“百家红”商圈党建品牌,推行“一核两带”“五有五动”工作法,构建“一网融合、多点支撑、全面推进”的基层党建新模式。融合打造“网格党建”品牌,推行“三进两定一融合”工作机制,将党组织建在网格、强在网格,选配“一肩挑”网格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建“空白点”有效消除。二是突出共融共享,健全“两个体系”。构建“红色物业”运行体系,实施党建引领物业管理的“五联五化”专项行动,构建“1+N”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打造小区“红客厅”,培育物业“红管家”。健全基层工作“职业体系”,优选配强党建工作“指导员”,全覆盖落实城市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三是突出共创共进,建立“三支队伍”。推行“宁帮手”体系,选派区管正职干部作为“社区帮手”、机关中层干部作为“网格帮手”、街村党员作为“群众帮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问题,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发挥。
二、打造“智慧大脑”,高标准搭建集成指挥平台
做优改革的“大脑”,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数据的“四跨一联动”综合指挥体系。一是化繁为简,变多头指挥为集成指挥。针对城乡二元的区情,将原有的41个条线平台整合为区街全域治理集成指挥平台,推行“1+10”区街两级指挥体系,“一街一策”建设街道分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分片响应、快速处置”成为基层治理新常态。二是破除壁垒,变条线治理为全域治理。针对基层平台“重复建设”、数据“重复录入”、基层疲于应付的现状,全方位打通“部门壁垒”“信息孤岛”,将数据归集整合,在1个平台内实现事项处置、分析流转、处置督办、反馈考核全闭环,做到“登录一个平台,完成全部工作”。三是科技赋能,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针对群众政务服务需求面广量大的实际,拓展“一键式”便民功能,将“我的江宁”APP融入指挥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掌上”报需求、提意见、查办理、给评价,目前已实现招生报名、教育缴费、医院挂号、审批服务、“三帮一包”等服务“掌上通办”,让服务在第一时间提供、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
三、磨砺“钢筋铁骨”,高效率打通基层治理脉络
做活改革的“筋骨”,让各项改革措施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一是“严”字当头,规范设置职能机构。坚持依法依规改革“江宁规范”,紧密结合江宁实际、充分考虑街道需求,坚持“瘦身”与“健身”并举,整合街道党政机构、事业单位职能,突出涉农街道主责主业,严格按限额设置职能机构。二是“融”字先行,综合治理多网合一。巩固网格化社会治理“江宁品牌”,将社会保障、平安稳定、公共服务、社会救助、城乡治理等全要素纳入2446个网格中统筹管理,创建“网格帮手”APP、“六位一体”考评体系,“多网合一”推动其他改革任务提质增效,全员参与的“大治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三是“优”字发力,审批服务一门通办。深挖行政审批改革“江宁经验”,完善“线下一扇门、线上一张网”服务体系,整合梳理个人出生、入职、退休和企业注册、营业、注销等“一件事、一窗口、跑一次”服务事项10余项,累计办理5000余件,平均审批时长由3天缩短至1天,23个领域的审批服务事项在基层实现“全科化”“无差别”办理,“代你办”“无休办”“暖心办”服务实现街道全覆盖。
四、练就“最硬脚板”,高质量推动资源力量下沉
做实改革的“下盘”,真正实现权力下放、人员编制下沉,打通街道集成改革的“最后一米”。一是“细则式”下放,做实赋权赋能。破解街道“权小责大、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在赋予街道6项统筹管理权限、下放基层迫切需要的34项审批服务及267项行政处罚事项的同时,出台街道及社区工作“4+2”清单,进一步明确职责准入机制、理顺区街关系。二是“全方位”下沉,充实执法队伍。破解“塑形容易铸神难”的难题,既“塑”好综合执法“一队伍”的“形”,更“铸”好人员编制整合的“神”,同步做好执法职能、人员力量、工作机制的“三到位”,构建区街、部门在教育培训、业务考核、监督管理上的“三联动”,确保基层“执法不断档、质量不下降”。三是“多维度”执行,整合人员力量。“四措并举”强化街道选人用人自主权,在用好公务员招录传统措施的基础上,从大学生村官中考核招聘街道事业单位人员,以最“活”的机制明确辅助人员担任街道职能机构中层领导的操作细则,以最“实”的政策统筹开展基层考核激励,让街道握紧人的“拳头”、撸起干的“袖子”,凝聚最大力量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