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义乌市结合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以机构编制优化调整破解体制机制困境,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桥头堡。
一、强化刚性约束,规范管理机构设置。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引导作用,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按“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的要求,推进全市各类各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实质性整合。一是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开发区设立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明晰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主体资格,将开发区管理机构纳入法制化轨道。全面完善“党工委(管委会)+”管理体制,在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开发区管理机构强化经济管理、开发建设和投资服务等职能。二是严格精简管理机构数量。聚焦目前开发区“多散乱”、产业能级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按照“牌子就高、产业相近”的基本原则,突出主导产业、集聚优势资源,全市7个产业平台优化为工业产业类和商贸物流类2个。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撤销各分片区管理机构,保留2个管理机构,机构数量压减比例达到67%。三是科学核定内设机构数量。按照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的要求,合理设置内设机构,杜绝对口设置、分工过细,综合性内设机构不超过总数的30%。强化内部业务融合,归并整合原开发区各类相同功能的综合性内设科室,撤并重组职责交叉重复的业务科室。在上级文件的限额内,严控内设机构数量,一般设置党政办、招商、财政、建设、产业服务等局办,整合后,内设机构数减少63%。
二、聚焦主责主业,优化园区职能配置。根据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发展需要、产业特征,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主责主业,加强开发区与各部门的统筹协调。一是强化招商职能。将全市部门、镇街的招商力量重新整合,集中向开发区集聚,破除原先招商主体众多、项目招引与落地相脱节等困境。开发区管理机构中,人员配备向招商局倾斜,同时,设立下属事业单位招商服务中心,区内约70%比例在编人员集中精力从事项目招引。提升招商人员年终考绩优秀等次比例,并在选拔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据统计,2020年全市开发区签约项目总投资超650亿元。二是切割社会事务。开发区管理机构不再代管镇街及村(社区),将社会治安、农业农村、民生保障、市场监管等事务全面剥离,交由属地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时,将较为专业的国土空间要素类规划职责也回归自规局,避免牵扯过多发展精力,实现“轻装上阵”。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商城e管家等系统对开发区内的行政执法、矛盾纠纷进行处理,以数字化手段推进开发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实现有效放权。推进“审批不出区、办事不出门”,以委托、交办等形式赋予开发区行使频率高且能有效承接的相关行政审批权限,包含发展改革领域、城市建设领域、财政领域等19项。深化审批便民便企服务,通过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一站式提供政策指导,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实现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时间压缩78%,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三、促进工作融合,理顺层级属地关系。通过调整理顺各层级与开发区间的工作关系,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破解开发区与各层级政府之间“两张皮”的问题,形成开发合力。一是强化市级统筹。在开发区管理机构的领导设置上,明确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兼任。一方面,有利于市级层面引导和支持大产业、大项目向开发区集聚,土地、能源、资金、排放权等资源向开发区倾斜,全力争创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发区调动更大的行政资源与镇街及部门之间进行协调,降低工作时间成本。二是明确职责界限。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目标,构建项目招引开发建设责任链条。项目引进时,属地镇街调动各方力量,负责完成全部土地征用手续、相关补偿费用到户、土地清表等准备工作,之后出现土地纠纷的,视为征迁工作未完成,仍由镇街处置。开发区负责新引进的主导产业项目及开发区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项目工程竣工投产后,与属地镇街签订协议并移交镇街管理,项目部分投产的,投产部分移交镇街管理。三是实现捆绑考核。落实开发区、镇街捆绑考核机制,对开发区范围内主导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效投资、项目招商等实行开发区、镇街捆绑考绩,将有关数据统计及报表质量纳入属地镇街考核范围,增强属地镇街落地引进项目的主动性。督考办每月定期发布攻坚竞赛考核通报,量化竞赛结果,进行红黄旗评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共建共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