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各开发区规模不断壮大、效益逐年提升,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该市坚持问题导向,在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基础上,继续围绕“优化职能配置、整合精简机构、加强统筹领导、创新用人机制”四个方面发力,助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围绕“优化职能配置”发力。为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发展定位,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各方职责关系,彻底剥离开发区管理机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给开发区松绑减负、集中精力服务高质量发展。该市通过调研,认真分析了开发区发展现状,认为各开发区均已基本完成规划建设,完善了厂房以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具备了筑巢引凤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条件,征拆、基建等不再是开发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发展已经转段,必须加快转型。这次改革明确开发区不再承担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生态环保等相关职责,由开发区所在地政府按照属地和职责范围,负责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仅在内设机构中明确相关工作的对接职责。开发区只负责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安全监管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
围绕“整合精简机构”发力。一是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做“减法”。为避免开发区同质化竞争,形成特色化发展格局,该市对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分散重复设置、职责交叉重叠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减少行政机构3个、事业机构1个,基本形成“一县托管一区”发展格局。二是在内设机构设置上做“减法”。由原6—8个内设机构精简为经开区设“3+1”个,高新区设“4+1”个。其中,常设机构主要有办公室(党建办、纪检办)、招商引资处(政务服务处)、企业服务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科学技术处(仅在高新区设置)等;“+1”指各地可在内设机构限额内,根据本地实际需要自主设置1个。通过整合、精简、优化等方式,打造“招进来—安下去—服好务”流水线专业型服务型架构,集中统筹人员力量聚焦服务经济发展主责主业。
围绕“加强统筹领导”发力。改革前,各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分别由开发区所在地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兼任,日常事务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具体负责。这种安排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统筹本地各类资源发展经济,但领导交叉任职后,实际上还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事务管理上,难以集中精力落实开发区的发展任务,导致主责弱化、主业模糊。为选好配强开发区“掌舵人”,改革后,该市明确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由开发区所在县(市、区)委常委兼任,管委会主任不被兼任,确保有足够精力、足够威力、足够能力主抓开发区各项工作。明确党工委副书记和纪检监察工委书记分别负责开发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明确2-4名管委会副主任(其中1名兼任开发区所在地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分别负责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建设发展、安全生产等工作。同时,为了优质高效做好开发区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等工作,在县(市、区)投资促进局、营商环境建设局另设兼职副局长各1名,由开发区对应处室的处长兼任。通过优化领导职数设置,形成领导有力、分工合理、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围绕“创新用人机制”发力。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同时也是紧缺资源。为解决开发区编制不足、人才引进难题,该市在开发区探索实行全新用人机制,变编制管理为岗位管理,参考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结合开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济效益等情况,核定开发区人员控制数。要求开发区自主设置工作岗位,其中招商引资、政务服务、企业服务等岗位比重不低于80%。原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予以封存,人员可在限额内实行聘任制。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探索实行企业用人管理方式,对社会聘用进入开发区的工作人员,按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对原来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职工,档案封存管理,工龄连续计算,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年度考核晋级、晋职、工资调整等手续,相关手续及时归入个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