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轮机构改革中,普陀区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牢正确方向,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啃下“硬骨头”,解决改革前机构编制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问题,全面落实部门“三定”规定,机构改革初步取得了预期成效。
一、把握“三个关系”,定准主要职责
坚持把转变和优化职责作为关键,科学确定部门职责,努力构建上下衔接有序、内外界限清晰的机构职能体系。
一是处理好上下关系。对标对表国家和本市党政机构职责,该调整的职责不折不扣调整到位,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同时充分考虑普陀特点,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更加突出民生,夯实基层基础,因地制宜设置3个自设机构,即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区地区工作办公室。全面落实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任务,不留死角、不留尾巴,确保行政职能全部回归行政机关。
二是处理好内外关系。准确把握转变和优化职能要求,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要求,强化部门“三定”规定与放管服改革的衔接,明确部门转变职能任务,取消下放的权力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需要加强的监管和服务责任严格落实到位。进一步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专业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专门性、专业性监管的现实需求,切实做好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
三是处理好统分关系。加强“统”的层次与力度,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强化机构职能整合归并,全面加强和优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等职能。提高“分”的有效性,激发各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理确定职责范围,理顺部门职责关系。除公安分局外的42家党政机构共确定主要职责518条,转隶、整合、加强的职责共218条。
二、立足“三个融合”,设好内设机构
抓住部门职责这个“牛鼻子”,从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出发,重新设计部门内设机构,推动改革从“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转变。
一是促进职责融合。研究部门“大”职责与科室“小”职责之间的对应关系,划清职责关联图、流程图,科学测算工作量、工作强度,围绕主业明确和细化职责,强化内部职责和业务整合。从细化内设机构职责层面,既确保需取消、划入、划出和加强的职能按要求落实到位,又对各项职能抽丝剥茧逐条分析,逐项厘清边界和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责交叉、推诿扯皮,推动职责精准归类,同时确保原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落实到位。
二是推进机构融合。根据部门履职需要,严格控制内设机构数量,对内设机构重新设计和整合,压缩综合性内设机构,推动人员力量向主业主责集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设置,加大内设机构整合力度,简化中间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分工过细,部门综合科室的数量不超过部门内设机构总数的1/3。
三是加速工作融合。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重新思考、研究和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统一规范部门工作流程和沟通互动平台,促进机关内部高效规范有序运转,加速部门业务和干部队伍的“化学反应”,促使沟通顺畅、工作有序、协作有力,努力实现“1+1>2”的整合效应。
三、实行“三个确保”,用活机构编制资源
始终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牢固树立“红线”意识,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 加大编制资源统筹调配力度,充分用好用活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一是确保盘活编制资源。在保证“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加强“动态管理”研究,结合这次机构改革,加强挖潜编制资源,重点在“调”上下足功夫。根据改革涉及的职能划转、新机构组建,结合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设置、重点任务以及重点部门的保障、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和缓解本区部分机构编制供需矛盾的实际需要等,重新核定各部门人员编制,确保医疗保障、退役军人等新组建部门有编可用,有力加强重点领域工作力量,有效推动行政职能回归机关。
二是确保规范部门领导职数。党政机构领导职数严格按照规定从严从紧、科学合理配置,从源头上杜绝“官多兵少”现象,进一步健全部门内部领导分工责任体系,减少管理层次,优化行政流程。严格按照各部门领导职数原则配备,编制规模较大、任务较重、实行合署办公、增挂牌子等的机构,可适当增加1-2名领导职数。
三是确保精简科级领导职数。把规范和精简科级领导职数作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按照改革要求从严核定科级领导职数,结合本区实际,统一制定核定口径和标准,重新核定各党政部门的科级领导职数,进行相应“消肿”和“瘦身”,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