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科学管理”原则,福建省福州市坚持问题导向,在原有推行交通综合执法的基础上,以改革为动力,理顺体制机制,整合执法队伍,减少执法层级,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点面结合、互联互通的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交通执法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效率低等问题,从源头上有效治理道路“三乱”现象。
一、横向整合执法职能,理顺交通综合执法体制
(一)推进执法职能整合。将原来由公路局、道路运输管理处、水路运输管理处、地方海事局分别行使的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审批职能进行分离,剥离其中的公路路政、道路路政、水路路政、地方海事等方面的监督处罚职能,划入福州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真正把交通领域行政执法职能全部交由一支队伍统一执行,彻底解决了多头执法、职能交叉等问题,形成统筹有力、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
(二)完善执法机构设置。将原流动巡查改为定点监管和流动巡查相结合,设置6个大队,其中,一大队主要履行运政巡查执法,负责重点场站执法所和水路执法所的监督管理等工作;二大队主要履行路政巡查执法,负责各县(市)路政执法所和公路超限运输检测站的监督管理工作;三、四、五、六大队,主要承担各自区域内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各自下辖重点执法点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理顺路政执法体制。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各县(市)路政执法所、超限运输检测站的管理体制,实行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市公路局双重管理,日常管理以市公路局为主的管理新体制,进一步理顺交通执法体系。干部工作考评以市公路局为主,干部考察以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为主,市公路局派员参加,科级干部任免由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商市公路局上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批准。
二、纵向下移执法重心,构建点面结合执法体系
(一)机构下移。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采取“支队-大队(所、站)”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机构设置层级,将原有7个内设机构调整为办公室、财务科、人事科、政策法规科和监察室等5个职能科室,精简机关内设机构,加强一线执法点建设,在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客流、物流较为密集的重要场站,按照交通执法的重点区域下设火车北站执法所、火车南站执法所和长乐机场执法所,按流域下设淮安水路执法所、湾边水路执法所和水口水路执法所,突出重点区域执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升执法工作效率。
(二)人员下沉。在核定的事业编制总量之内,进一步优化执法队伍人员结构,减少机关工作人员配备,90%以上的执法人员下沉到执法一线,明确各执法点人员编制,推进执法力量下沉。
(三)职能下放。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将执法权限下放至大队和所(站),支队机关重点负责监督检查,大队和所(站)按辖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错峰执法、夜间执法、流动巡查、定点监督疏导、重点区域重点整治与普通路面保持监控相结合等方式,加大对城区各大医院、学校、商圈周边及重点路段的执法巡查力度,变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从源头上强化综合执法监管,构建“队管面、所管线、站管片”的三级执法体系。
三、融合共享执法资源,建立互联互通执法机制
(一)加强执法信息建设。为加快融入城市网络化管理,提升执法工作效率,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下设信息中心(加挂“投诉受理中心”牌子),主要承担交通执法信息网络建设、运维及投诉受理等工作;强化交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通过与公安、运管、公路、数字城管等部门的数据交换,提高交通综合执法工作效能和应对突发公共交通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实现案件处理、信息查询、执法监督、罚款收缴等环节的便捷处理功能。
(二)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下设火车北站执法所与交警部门建立违法车辆移交制度,火车南站执法所与铁路公安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各执法大队与辖区公安交警部门建立查处非法营运联动机制,共同开展非法营运查处工作;各治超站与辖区公安交警、消防及安监部门,共同开展治理超限、危险品运输等专项执法活动。同时,与毗邻市签订交通执法工作联动协议,探索建立违法信息抄告、交通应急管理和超限车辆管理等协作机制,合力推进源头治超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融入“智慧福州”平台。推进交通执法管理全要素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加快融入“智慧福州”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交通服务热线整合到“12345”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建立快速预警、指挥、处置、回复的管理机制,单位和个人可直接拨打“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对交通运输执法行为实行双重监督,提高执法效率。截至目前,全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行为投诉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3%,日均投诉量下降4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