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撤学校设教学点,减少管理岗位编制需求。对于学生人数较少但生源稳定的学校,撤销学校建制,设置教学点,其人员编制收归中心小学校管理,由中心小学保障教学点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因减少学校建制,减少学校管理岗位编制,确保更多教职工编制用一线教学需要。
二、调整学校办学层次,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资源配置,对部分小学校和九年一贯制、高完校等涉及多个层次办学的学校,分析各层级学生情况,对于学生数较少且在近三年逐步减少的年级、班级,实行邻近学校办法层次、教师编制整合。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小学分别开设6个年级、3个年级层次教学班,个别九年一贯制学校、高完校逐步调整为单办小学、单办高中等。通过办学层次调整,既保障了各个阶段的学科配套问题,也解决了因办学层次多、学生人员较少等造成的教师工作量不足问题,从而提高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益。
三、创新教学手段,减少学科配套对编制的需求。一是实行流动教学,发挥编制最大效益。对部分学生数少、音体体美等学科配套困难的学校,由中心小学统筹安排教学,派遣部分教师实行“走教”服务,既保障学科配套教学的问题,又解决教师工作量不饱和等问题,充分发挥编制的使用效益;二是利于科技手段,向信息化要编制。学校的部分课程利用网络信息化教育平台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着力缓解偏远学校学科配套教学困难问题。
四、开展教职工转岗培训,充分发挥在编人员作用。一是对部分学校过剩学科教师进行转岗培训。通过培训、考核测试后,调整到紧缺学科岗位,解决学科教师不配套问题,对部分培训后仍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或不愿意转岗的,调整到后勤或教辅岗位。二是从事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学的具有小学教师资格的在编教师进行转岗培训,逐步调整到小学任教。同时对附属幼儿园投放非在编员额补充,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
五、纵深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强化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功能。一是继续开展区内教职工考调和教职工交流轮岗工作。按照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门提出的各学校编制调整意见,在教职工编制总量内进行动态调整。教育、人力社保部门根据编制调整情况,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教育系统内教职工考调及交流顶岗工作,着力解决“编动人不动、人动岗不动”等制约教职工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二是在集团学校内部试点开展“跨校竞聘”工作。充分发挥以优质学校为“火车头”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由领办学校校长兼任其他校区学校校长,各校区由一名执行校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各校区与集团领办学校师资互派、互认,统一考核标准,集团化办学结束时,由教育部门牵头根据各校教职工编制数量,进行统一划转确认。
六、返聘部分退休教师,缓解教职工编制需求过快增长的压力。返聘部分已达退休年龄、身体健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从事部分紧缺学科教学,以缓解教职工编制需求过快增长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