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落实的“加法”,全面落实减负政策
樊城区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方便居民群众的政治高度,全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落实。一是大员上阵、组建专班抓落实。坚持把社区减负增效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亲自安排部署,各级书记作为落实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同时,成立了以区委分管常委为组长,各街道、区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对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统筹安排。二是出台文件政策抓引导。梳理出11份清单,制定下发文件,指导全区“社区减负”工作。进一步探索解决“社区减负后,群众怎么办”等深层次问题,创新性编撰了《樊城区社区“减负增效”工作手册》,切实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督办抓落实。组建了区委督查室、区作风办、区民政局联合督查专班,对全区社区减负增效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社区减负增效工作落到实处。
二、做好清理的“减法”,全面减轻社区负担
一是精简会议腾精力。把社区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不需要让社区干部参加的会议坚决不召集。二是精简事项减包袱。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有关文件政策规定,对社区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目前,全区取消33项由社区填报的报表清单、合并67项社区工作事项、明确19项具体事项由职能部门办理;取消了原社区承担的招商引资、经济创收等任务指标;由社区出具的证明和使用印章数量较以往减少80%以上。三是精简流程便居民。将社区原来的六个服务窗口合并为一个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办事“只跑一次”。四是精简牌匾标识瘦身制度。清理规范过多牌匾标识制度,全区清理村(社区)牌匾723块、合并牌匾590块、撤销牌匾328块,撤销一门多牌,制作索引图,统一悬挂“一横两竖”标牌。取消相关上墙制度近1000条,统筹合并,做到少而精、简而明。
三、做好服务的“乘法”,全面提高服务质效
社区减负增效,目的在于让社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一是在减负中提升了服务能力。通过厘清社区和部门的职能边界,进一步明确部门和社区的工作职责,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社区工作者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走家串户、服务居民。二是在减负中拓展了服务类型。围绕优质高效,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襄江社区通过整合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便民服务企业7家,为辖区居民提供学生托管、如意搬家、开锁修锁、修鞋补衣等多种服务。朝晋门社区通过设置便民岗,让水、电、气等办理事项进驻服务大厅,让居民在家门口办成事,居民为此纷纷点赞。三是在减负中丰富了管理形式。美满社区把社区减负增效与“三安”行动相结合,以社区党员为主体,探索社区治理“1+5+n”模式(即1名两委班子,包保5名五类党员,五类党员再延伸),形成“事有人管、活有人干、人人参与、共享共治”的生动局面。
四、做好障碍的“除法”,全面回归社区本位
坚持从体制机制着手,让社区从“忙于事务”向“本位服务”、从“疲于应付”向“轻松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一是“除”去行政化色彩。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探索实行社区事务准入机制。把以前由社区承担的协税护税任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既推进了工作又调动了社区积极性。二是“除”去任务指标。以“社区减负后,群众怎么办”为课题,在调研基础上印发了《樊城区“减负”办事指南》,解决了老百姓怎么办事、找谁办事、在哪办事的问题,切实消除了群众疑虑,方便了群众办事。三是“除”去固有模式。按照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要求,打造了水星台社区“小板凳会议”、红光社区“红色物业”、幸福社区“居家养老”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