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架构“一张网”,以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构建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治理联抓、服务联动、保障联手的立体化治理体系。一是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联动“大格局”。吸纳驻区单位、共建单位、新兴组织、商业网点为成员单位,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立街道、社区两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创建服务、需求“双向清单”,签订双向服务承诺书、共享优势资源。街道选聘3名专职党建组织员,负责指导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派驻161名在职党员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小区党支部书记。二是多方协同打造“同心圆”。建立“5+1”模式,将街道内设机构优化整合为综合事务、基层党建等5个办公室;将原有的5个事业单位整合为1个“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科学规划建设党群综合服务中心阵地,为群众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三是点面结合织密“小网格”。完善“市—街道—社区—小区—楼栋”五级网格体系,全市共建立36个社区大党委、199个小区党支部、746个楼栋党小组,搭建延伸到楼宇街巷“神经末梢”的网格化服务平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疫情防控期间,全市新组建142个临时党支部,以社区“大党委”为主导,小区“党支部”为支撑,楼栋“党小组”为基础,实施街道领导分包社区、社区党员干部分包小区、楼道长分包楼栋的责任体系,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二、职责统筹“一盘棋”,以赋权提升治理效能。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强化职责统筹,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的机构职能体系。一是联通互动,提升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市委常委担任街道党建联席会议召集人制度,提升街道社区对各条块、驻区单位的统筹协调力度。深化小区党支部建设,推进小区党建全覆盖,支持帮助小区党组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引导多元主体力量参与小区自治管理服务。完善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制度,推动共驻共建单位与社区互相提供“需求”“服务”清单,每个共建单位派驻1名党员干部担任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建立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二是权责统一,健全区域治理机制。根据“权责一致”和“市属、共管、街用”的原则,市直职能部门向街道下放“五项权力”: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人员的人事任免和交流的考核建议权;对辖区设施规划编制、建设和验收的参与权;对辖区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对驻区、共建单位评选县级以上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的征得同意权;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人员和辖区在职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征得同意权。同时,在街道建立“城市管理和执法中队”,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促使应急处理体系更加快速便捷。通过加强街道的事权、财权和用人权,增强街道统筹协调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话语权,为街道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职责准入,推进街道减负增效。健全落实街道职责准入制度,梳理街道权责清单,精简、淘汰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事项,凡属于市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以签订“责任状”、分解下达指标、考核验收等方式转嫁给街道。职能部门将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委托或交由街道承担的,须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并由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对确需街道协助的事项,应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责一致。通过实行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和权责清单,明确了条块管理模式,推进街道事权明晰、减负增效。
三、便民利民“一线牵”,以服务优化打造精品。在深化机构改革“硬件”重组的同时,积极推进服务便民化改革“软件”升级。一是健全激励机制。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选派党群工作者进社区;出台提高城市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和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等相关政策,健全完善社区主干工资待遇体系;对多名表现突出的城市基层党建联动单位干部表彰激励、提拔使用,畅通优秀社区(村)晋升通道。二是升级活动场所。大力推动“市—街道—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投入1.3亿元资金用于社区活动场所、老旧小区、街巷等改造,新建社区活动阵地11个,提升改造3个,社区面貌实现华丽转身,蜕变成优美温馨家园。三是打造服务精品。以“街道吹哨,单位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百姓吹哨,服务报到”、“组织吹哨、一线报到”工作机制为抓手,坚持机关党组织到共建社区,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小区“双报到机制”,探索实行在职党员、农村进城党员“组织+居住”双向管理制度,构建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百姓“评单”的“四单模式”,打造了“红色业委会”“邻里汇”等服务品牌。2019年全市召开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148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411个,完成10余万工时社区服务,变街道社区“独唱”为多部门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