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名站技术导航!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创新融合“三位一体”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围绕构建权责统一、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聚焦基层主责主业,创新融合党建、服务、权责“三位一体”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以“党建融合”为导向,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搭建组织架构“一张网”

  通过“网络+网格”“ 模块+专班”“ 管理+服务”,破解基层管理盲点,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延伸到基层。

  (一)“网络+网格”,创设基层党建新机制。推动党建并网融合,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原则,点面结合织密小网格,完善建立“县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街巷)党小组”的五级组织网络架构,加强网格资源配置,统筹网格事务管理,构建起“大联动、微治理”的管控机制,搭建延伸到楼宇街巷“神经末梢”的网格化服务平台。聘请622名楼栋(街巷)长,成立279个楼栋(街巷)党小组,建立工作台账及楼栋(街巷)业主群、党员群,依托12345平台,进行“每日一收集、每日一反馈”,实现线下线上有效融合的高效管理。创新基层党建“标准+”,探索实施“党建+产业”工程,以“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项目”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223名机关党组织负责同志深入结对共建村开展蹲点调研468次,帮助确定产业发展项目19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500余万元。

  (二)“模块+专班”,构建基层架构新体系。按照“大综合、扁平化”的原则。探索“大党建+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将乡镇(街道)主要职能按大党建、大协调、大治理、大执法、大经济(生态)、大服务等进行划分归类,探索构建乡镇(街道) “六大功能”模块运行架构,对乡镇(街道)主要职能进行统筹并实行模块化运行,优化整合乡镇(街道)现有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乡镇统一设置“6办1队2中心”,街道统一设置“5办1队2中心”。细化岗位职责,围绕乡镇(街道)重点中心工作、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攻坚克难任务,需要跨模块、跨层级、跨机构,统筹要素资源实行集中攻坚的,探索引入工作专班作为功能模块运行的重要补充机制,专班运行采取专兼结合,统分结合开展相应专项工作。在17个乡镇设立党群工作办公室,科学规划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阵地,集中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的公共服务。通过资源整合,岗位重组,聚焦理顺事权,管好人权,带动流程再造,人员融合,促进县乡联动,块抓条保,实现扁平一体。全面提升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能力,全面增强基层改革整体效应。

  (三)“管理+服务”,完善基层政权新功能。以“街道吹哨,单位报到” “社区吹哨,党员报到”“ 百姓吹哨,服务报到”、“ 组织吹哨,一线报到”工作机制为抓手,多方协同打造同心圆,深化联建联动共建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共建社区、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小区)“双报到”制度化、常态化。城区15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6个社区签订共建协议,2631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参加社区志愿服务8792人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879件。动员在职党员融入基层治理,探索构建党组织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大党建”新格局,形成“党组织抓网格支部、支部抓党员管理、党员带动群众”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促进和谐稳定的关键作用。结合智慧浦城建设,建立公民文明行为“大数据库”,探索“信息采集、行为评价、结果运用”一体化运行机制。广泛宣传南平市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制度,鼓励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推动城区楼栋(街巷)长等实名注册为志愿者,出台《浦城县市民不文明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将不文明行为纳入积分记录管理,引导带动全县广大市民人人争做新时代文明人。

  二、以“服务融合”为宗旨,优化基层治理,探索实现便民利民“一线牵”

  以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通过“触角”延伸、“窗口”前移、“重心”下沉,推进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便民利民,疏通服务群众的难点堵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触角”延伸织密便民网络。以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县17个乡镇、2个街道统一设置事业挂牌机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乡镇便民服务机构全覆盖、群众服务事项“就近办”。探索建设“线上+线下、网格+中心”全天候深度融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村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建设,逐步实现村级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全覆盖,积极拓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通过网上办和代理跑齐头并进,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二)“窗口”前移优化便民服务。积极探索“前台+后台”基层运行新模式,实行“无差别综合窗口受理”,建立乡镇(街道)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受审分离政务服务模式。深化便民服务窗口,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服务,完善乡村两级联动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以 “一口受理、一窗通办、集成服务”为抓手,把审批服务全面延伸至乡镇(街道),推进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推动全县域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着力构建涵盖政务服务、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数字政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

  (三)“重心”下沉集约便民事项。整合乡镇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应放尽放、应进尽进,梳理下沉便民服务事项,强化关联事项优化整合,探索便民服务事项“全链条”划转,通过“赋权”缩短审批链条,避免审批事项因逐级上报而导致“在路上”的时间过长,以审批“扁平化”促进办事“便利化”,在提升审批效率的同时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

  三、以“权责融合”为突破,创新基层治理,探索下好职能统筹“一盘棋”

  聚焦“明责、添力、赋权”,建立权责对等的运行机制,顺畅县乡关系,化解基层“责大权小”突出矛盾,逐步实现由“看得见、管不着”向“管到底、管到位”转变。

  (一)明责强基,全面梳理乡镇(街道)与县级职能部门职责。采用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模式,根据不同类型的乡镇(街道)分类调整优化乡镇(街道)权责清单,明晰县乡层级间职责边界,划定属地管理责任田,制定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以颗粒化推进权责事项类型、名称、依据、编码“四统一”,重构权责体系,确保权责统一。全面清理县直部门与乡镇(街道)签订的各类“责任状”“一票否决”事项,探索建立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梳理基层职责“准入清单”和“主体责任清单”,县级职能部门履行主体责任,不得以签订责任状、分解下达指标、考核验收等方式将工作责任转嫁给乡镇(街道),扎紧属地管理“责任口袋”,明确条块管理,增强基层统筹能力。

  (二)添力扩能,推动执法力量重心下移。探索“一支队伍+”模式,加强综合执法平台建设,打造执法联动新标准,运用“网格化管理+分区域执法”模式,叠加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的双重优势,推动分散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分类推进实施,优化执法导向,规范执法权限,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与县直部门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和协调协作机制,逐步实现乡镇(街道)内一支队伍管执法,不断壮大基层执法力量。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对县直机构做好“减法”,对乡镇急需岗位做好“加法”,持续加大控编减编力度,进一步整合县直事业单位编制资源,精简盘活事业编制38名,采取“减县补乡”方式,平均给每个乡镇街道增加事业编制2名,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工作力量,确保基层的事基层办、基层的事有人办。

  (三)赋权增效,抓好基层急需的管理事项下放。按照“基层点单,赋权下单”原则,综合考虑基层管理需求和承接能力等因素,实行差别化赋权,采用“成熟一批,下放一批”模式,根据不同类型的乡镇(街道)分类制定符合基层实际需求的“赋权清单”,分批将基层管理迫切需求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赋予乡镇(街道)。建立赋权保障机制,加强赋权工作指导力度,确保基层权力“放得准、接得住、用得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和监管水平。探索搭建“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畅通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连接渠道,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让群众家门口能办事,办好事。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