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成都市大邑县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应对疫情冲击、助推经济逆势追赶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该县安仁·中国文博产业功能区在文博文创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特色优势,从管理运行、营商环境、要素保障和社区治理等4个方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文博产业功能区和高效能治理的产业社区,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贡献力量。
一、优化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机构职能高效协同
根据安仁·中国文博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产城融合度、市场化发育度等情况,着力构建以功能区为主体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架构。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兼任安仁·中国文博产业功能区党工委书记,功能区所在安仁镇党委书记兼任管委会副主任。同时依托党工委设立功能区内各部门、乡镇、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功能区综合党委,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促进人员、工作融合。二是合理界定职责边界。制定《大邑县产业功能区建设职责任务清单》,分类明确了26个职能部门、功能区管理机构、镇街共132项职责任务,同步完善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三定”规定、镇街道“三定”规定和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职责分工方案,形成“三定规定+职责任务清单+职责分工方案”的职能管理新体系。三是建立靠前服务机制。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成立8个服务专班和“十大复工复产援企服务平台”做好功能区企业精准指导,助力功能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目前,功能区内13家文旅企业复工率已达100%,基本实现稳产满产。
二、加快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打造便捷高效营商环境
着眼便捷高效,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着力打造审批标准化、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企业获得感强的优质营商环境。一是下沉审批执法力量。下沉政务服务力量,县行政审批局派驻工作人员到功能区政务服务站,采取“直办”“代办”“网上办”等方式办理相关政务服务工作。统筹基层执法力量,县综合执法局、县行政审批局下沉20余名执法人员到安仁镇,由安仁镇统一指挥调度开展产业功能区综合执法工作,避免多层重复执法。二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实际,改进优化审批服务,逐步对具备前置要件的项目落地办证以及服务事项实行“一码告知”“不见面审批”,对一时要件不齐又急需办理的项目和服务事项,采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督促限时办结。三是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重点对企业用电用气用水接入等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压缩报装时间,尽量减少非必要审批环节。目前,功能区内企业用气接入办理时限由原20个工作日减少至13个工作日内,涉及新建埋地管道的减至1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提升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围绕解决产业功能区人才紧缺和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营”专业化共建模式,促进功能区资源整合、要素配置专业化水平提升。一是构建多方协同共建机制。积极推进“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模式,在功能区内构建由“政府提供政策要素保障,华侨城、建川、安仁文博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产业植入和专业化运营,安仁智库、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高校(机构)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共建、共创、共治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多方共建格局。二是创新资金封闭运行机制。由成都安仁文化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设立封闭运行资金专户,建立功能区投资开发建设运营“资金池”,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核定封闭运行区域新出让国有建设用地净收益,按程序划拨到封闭运行资金专户,主要用于功能区内土地整理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三是建立专业人才招引机制。完善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库,研究制定创新创业、交通保障、技能提升等专项人才政策11个,新引进紧缺专业人才200余人。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采取“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46名专家组建“大邑智库”,为功能区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深化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建设宜居宜业新型产业社区
围绕加快建设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社区,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社区。一是加快职能转变。结合全省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安仁镇承担的产业发展职能向产业功能区转移,切实把服务经济发展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社区发展治理上来。二是实施放权赋能。赋予产业功能区一定范围内的统筹规划权,明确由功能区统筹开展区域内各产业社区的规划编制,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要求,构建生态景观体系、绿道体系、公园游憩体系,打造乡村会客厅、艺术家公舍、公馆民宿等80余间民宿集群,结合绿道慢行化改造,串联起古镇与乡村,有力提升乡村旅游接待和会展承载能力。三是推动共治共享。引入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推动实现社区多元共治,建设功能复合、生态宜居的产业生活区,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与华侨城合作建设集主题展厅、社区治理中心、乡村阅览室兼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多功能一体化乡村公共服务建筑,最大限度向新村民、原住民、游客开放公共空间,营造“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