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名站技术导航!

成都市新都区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产业功能区发展动能

佚名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今年以来,成都市新都区深入贯彻产业生态圈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产业承载、人群需求、生态空间等核心要素和“扁平、专业、高效”的改革思路,对产业功能区管理体制、组织架构、职能体系、运行机制等进行系统重塑,着力构建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市形态和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以“制度化”为核心,理顺功能区管理体制。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完善组织架构。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3名区委常委分别兼任三个产业功能区的党工委书记,提升产业功能区统筹协调能力。实行产业功能区与镇(街道)“交叉任职”,产业功能区所在镇(街道)党政负责人兼任产业功能区党工委委员,促进工作融合。调整优化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设置,搭建“大部制”运行管理架构,实行扁平化岗位管理,促进功能区管理水平提质升级。二是强化放权赋能,提升履职能力。编制《产业功能区与属地镇(街道)职责事项划分清单》、《产业功能区建设职责任务清单》,印发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三定”规定,明确产业功能区与属地镇(街道)事权划分,推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整合区级执法力量,向产业功能区派驻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向一线延伸。建立“吹哨报到、逆向考核”机制,赋予产业功能区更大范围和更高层级的协调能力。三是强化功能配套,推动产城融合。用公园城市理念和城市美学设计,串联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功能区城市配套+产业社区综合配套+企业社区配套”三级配套服务设施体系,完成泥巴沱森林公园、区人民医院、区政务中心等一级配套,客家小镇、新城综合体等二级配套,“24小时企业社区”等三级配套,推动功能区从单一经济型生产园区向集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转型。

  二、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功能区运营机制。一是创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在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建立“指挥部+管委会+专业化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园区开发建设,管委会负责指挥部关于园区任务的下达,专业化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开发运营等,有效解决功能区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52个问题,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引领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运营的叠加效应优势,确保产业功能区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推进、高品质呈现。二是创新综合开发运营。在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智能家居产业城试点推进片区综合开发运营,构建“区属国有公司引领、重点央企协作、专业机构运营、社会资本助力”的开发运营模式,通盘考虑投资回报和企业产出,统筹公园运营权、供排水经营权、商业开发等经营性资源,配套建立议事规则、资金使用办法等多项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产业功能区建设。三是创新资源集聚方式。建立“政府+平台公司+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发展模式,政府顶层设计做强制度保障,平台公司专业运营提升服务能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配套企业。目前已建成现代航空制造热表中心等4个产业对接协作平台,航空智造共享云服务平台等4个产业创新合作平台,联合航空工业成飞集团组建招产业招商联盟,签约落地重点配套企业10余家,在谈智能钣金、数字化装配等领域配套项目10家以上。

  三、以“专业化”为重点,提升功能区服务能力。一是优化审批服务机制。建立部门首席代表入驻、重点投资项目专员负责、项目落地提前介入、审批代办等制度,形成项目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全链条保障机制,推动企业登记流程时间缩短60%,项目审批时间减少40余天。深化“一个领导、一个部门、一个联络员”的“三个一”企业服务模式,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实现一个平台优服务。二是健全灵活用人机制。全面推进产业功能区员额制改革,完善《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10个配套制度,进一步强化岗位设置重点倾斜、人员进退动态调整、薪酬保障科学合理等方面制度保障,全区3个功能区专业人才的匹配度已从17%提升到近80%,专业人才干事创业动力和园区活力充分激发。截至目前,三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与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办人才培养专班,围绕主导产业实施订单式专业蓄能培养,将优秀人才纳入区管优秀干部人才库。制定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动态编制管理办法,重点引进规划、金融、建设等方面专业人才,充实到产业发展保障一线部门。打通专业培养通道,引进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青年专家到功能区挂职,建强功能区专业化人才队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